清明节美文:雨丝中的追忆
四月五日的晨雨
清晨六点,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敲打着屋檐,像极了古人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我推开木窗,一股带着青草和湿泥土气息的微风扑面而来。母亲早已在厨房忙碌,蒸青团的热气氤氲了整个灶间,艾草的清香与糯米的甜味在雨水中显得格外分明。
扫墓路上的沉思
撑着油纸伞行走在山间小径时,雨丝斜织成朦胧的轻纱。祖父提着竹篮走在最前面,篮里整齐地摆放着酒壶、青团和纸钱。这条走了三十多年的路,每块石头都熟悉得像是老友。父亲指着远处泛新绿的茶园轻声说:"你曾祖父年轻时就在这种茶,清明前的龙井最是金贵。"
墓碑被雨水洗得发亮,我们用毛巾仔细擦拭刻字间的青苔。摆供品时,祖母突然指着碑文说:"这几个字还是请镇上最好的石匠刻的。"她颤巍巍的手抚过那些深刻的笔画,仿佛触摸着流逝的岁月。纸钱在铁桶里旋转着燃烧,灰烬随着热气升腾,像黑色的蝴蝶飞向雾霭深处。
老宅的午后时光
下午雨歇时,阳光从云隙漏出几缕金线。我在老宅阁楼发现一本泛黄的日记,纸页间夹着干枯的杜鹃花瓣。那是曾祖母记录的1938年清明:"战火纷飞之年,仍备三牲祭祖。族人聚于祠堂,虽时局维艰,香火不可断。"墨迹虽已褪色,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郑重。
院落里的秋千架在风中轻轻摇晃,母亲说那是我小时候最爱待的地方。她忽然哼起一首古老的清明民谣:"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云中燕,又见故人踏青行..."旋律悠远得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带着说不尽的惆怅与温情。
传承的滋味
傍晚时分,全家围坐制作清明馃。祖母手把手教我将艾草汁揉进糯米粉,掌心里碧绿的面团散发着春日的生机。表哥在灶膛添柴,跳动的火光映着每个人带笑的脸庞。当第一笼清明馃出锅时,蒸汽朦胧了窗上的雨珠,那种混合着艾草、豆沙和腊肉的香气,成了记忆里永远鲜明的清明印记。
夜雨中的顿悟
入夜后雨又渐渐大了起来,我独自坐在廊下看雨丝在灯笼光晕里穿梭。忽然明白清明不仅是祭奠逝者,更是让生者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时刻。那些传承千年的仪式,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遗忘才是。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延续着那些习俗与传统,祖先就永远活在我们的血脉与文化基因里。
雨声渐疏时,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清明之美,美在它让我们在追忆中学会珍惜,在告别中懂得传承。这场春天的雨,终究会滋润出更茂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