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重读王维《流水》有感
晨起读王维《流水》,忽有所悟。诗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二十字间,竟藏天地无穷意。窗外秋光正好,遂携书至溪畔,欲寻诗中境界。
一、流水今日
坐在青石上看溪水奔流,方知"流水如有意"之妙。每道水纹皆不相同,前浪未歇后浪已至,分明是时间的具象。想起昨日与学生讲解苏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孩子们懵懂的眼神此刻忽然变得清晰——这永不停歇的流动本身,不就是永恒的存在吗?
阳光穿过枫叶洒在水面,碎金般的光斑随波荡漾。恍然惊觉我们总是追逐静止的圆满,却忽略了流动本身的美。就像总盼着功成名就的那天,反而辜负了奋斗途中的朝霞暮云。王维笔下暮禽归巢的意象,或许正是提醒:生命的意义不在抵达,而在途中每一个"当下"的圆满。
二、明月前身
黄昏时溪面渐暗,明月倒影悄然浮起。忽然懂得"明月前身"的深意——流水虽瞬息万变,明月却始终如一地映照其中。这多像我们的记忆:具体细节如流水般消逝,但某些核心的情感与领悟,却如明月般永恒照耀着心灵。
想起母亲生前常说的"水到渠成"。她总在溪边洗衣,说水流自有智慧,知道何时该激荡何时该迂回。那时不解其意,如今在异乡的溪边忽然泪流满面。原来传统文化的传承,恰似这流水明月:形式随时而变,精神内核却亘古如新。
三、荒城古渡的启示
王维诗中的"荒城临古渡",初读觉得苍凉,此刻却品出禅意。那些被时光侵蚀的遗迹,何尝不是另一种永恒?就像日记里记录的笑泪,当时只道是寻常,经年后再读,竟成了理解自我的密码。
暮色中收拾书册归去,溪水仍在身后奔流。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总将流水写入诗篇——它既是易逝的警示,也是永恒的安慰。每个时代的人都看见相同的月光,却映照在不同的水流之上,这或许就是文化最动人的传承方式。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爱与家庭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爱与家庭势易时移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在南京陷落之后吴昌硕一心想念亡妻辗转回到故里本欲厚葬其妻然而物是人非经过这么些年的战乱沧海变桑田早已找不到亡妻之墓只得作罢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爱与家庭 我想大家已经看到了今天我们想要讨论的主题了。这几乎是我自从接触到篆刻之后,每次跟人谈及篆刻时,都要说的一个话题。被人说...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论紫砂段泥花插的创作感想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论紫砂段泥花插的创作感想 周睿超 (宜兴214221) 摘 要宜兴紫砂陶艺凝聚着无数艺人的智慧和匠心,与时俱进,每一件陶艺作品都 承载了人们独特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本文以紫砂段泥 花插作品为例,浅谈其创作感想。 关键词段泥花插;紫砂陶艺;花插艺术 宜兴紫砂陶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