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一泻千里的古诗:黄河日记

一泻千里的古诗:黄河日记

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晴

清晨五点,我站在黄河岸边,寒风刺骨,却挡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前这条巨龙般的河流,正以“一泻千里”的气势奔腾向东,水声轰鸣如雷,浪花飞溅似雪。这景象让我瞬间理解了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那是一种怎样磅礴的生命力啊!

溯源而上的感动

沿着河岸行走,泥沙在脚下咯吱作响。我忽然想起昨天在博物馆看到的甲骨文“河”字,就是一道水流旁加个“可”声。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年前就被这条母亲河滋养,而“一泻千里”的意象也早在《诗经》里就有雏形:“河水洋洋,北流活活”。但最震撼的还数李白那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简直把黄河的魂都写出来了。

正午时分,我遇见一位老船工。古铜色的脸上每道皱纹都像是黄河冲刷出的沟壑。“我在这河里漂了四十年,”他指着湍急的河水说,“最险的壶口瀑布,船下去就像箭离弦,真正的一泻千里哩!”说着他唱起艄公号子:“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哟,一泻千里到东海……”苍凉的歌声混着涛声,竟分不清是人在唱河,还是河在唱人。

诗与河的对话

坐在河滩上,我翻看随身带的古诗集。从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到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苍茫,再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人们用文字为黄河塑像,而黄河用波涛为诗句注魂。特别有趣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其实他没见过黄河,否则“一泻千里”的豪放派遇上真正的黄河,不知会迸发怎样的火花?

夕阳西下时,河水被染成金红色。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称黄河为“天河”——它从巴颜喀拉山倾泻而下,真如自九天坠落。这种一往无前的势头,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吗?千百年来,无论经历多少曲折,总像这黄河水一样,冲破一切阻碍奔向大海。

心中的河

夜幕降临,河面上的月光碎成万千银片。我合上日记本,耳边依然回荡着涛声。想起老子说的“上善若水”,黄河或许就是最极致的诠释——它滋养万物而不争,却能穿透最坚硬的山岩。今天的行走让我懂得,“一泻千里”不仅是速度与气势,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知道自己的方向,就义无反顾地奔流,哪怕千里万里。

晚安,黄河。明天我要早起看你日出时的模样,那一定又是另一首“黄河落天走东海”的壮丽诗篇。

活动总结作文300字7篇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中国数千年的文学发展犹如长江黄河,滔滔滚滚,奔流不息。诗歌不仅抚育、浇灌了世世代代的诗人作家,也沾溉、浸润了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人们的心田。身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会读古诗,更好的是能写诗。这次活动,本小组成员制作了一本小诗集,名叫《诗行万里》。因为我希望我们辛苦劳作出的诗集能够行走千里,行走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