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春日游记
一、朝雾初散
清晨六时,苏堤尚在薄雾中酣眠。我独自踱步于石板路上,两侧垂柳蘸着露水,偶尔掠过肩头。湖水是极静的,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碧玉,倒映着尚未苏醒的远山。三两只早起的鸬鹚忽然掠水而起,翅尖划破镜面,漾开的涟漪竟似西子裙裾的褶皱。
二、诗中的隐喻
行至望山桥畔,忽见一树垂樱探向湖面,粉白花瓣落于水纹之上,恍若美人簪花的鬓角。此刻方才懂得东坡先生“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妙处——晴日里的湖光潋滟是浓抹的胭脂,而此刻晨雾中的朦胧恰似淡扫的蛾眉。千年前的比喻至今仍鲜活如初,或许因西湖本就是时空中的绝色,任朝代更迭,她自守着永恒的美学。
• 行走的诗卷
在浙江博物馆得见《苏轼行书西湖诗卷》真迹,墨迹间仿佛看见他乘舟泼墨的模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二十八字在绢帛上翩跹,与窗外真实的湖山形成奇妙互文。今人看湖仍是宋人眼中的湖,这种跨越千年的审美共鸣,让每一次凝望都成了与历史的对谈。
三、四时镜鉴
午后乘船至湖心亭,船娘摇橹时哼起越剧小调。恰逢细雨倏至,湖面顿时腾起青烟,对岸的雷峰塔隐入空蒙之中。方才明白苏轼为何要并写晴雨二态——晴时明艳如织锦,雨时清雅似水墨,正如美人宜嗔宜喜,各种情态皆成风景。
倚栏观鱼时忽有所悟:西湖最妙处不在某一特定景致,而在其包容万千气象的胸襟。春有桃柳争妍,夏有荷盖叠翠,秋有桂雨飘金,冬有断桥残雪,恰似西子更换四季衣妆,总以最合时宜的面貌相见。
四、暮色中的沉思
日暮时坐在孤山长廊,看夕照将湖面染成金红色。游船陆续归岸,喧闹渐息,西湖又恢复成水墨长卷。几位老人提着毛笔在石砖上蘸水写字,笔迹转眼蒸发,唯有“毕竟西湖六月中”的诗句反复浮现。
归途经过苏小小墓,见有人放下一枝新鲜的白玉兰。忽然想起历代文人描绘西湖的诗文何止万千,却都如这玉兰般终将凋谢,而西湖始终以永恒的美凝视着人间变迁。或许我们书写的从来不是西湖,而是她映照出的,我们对美的永恒渴求。
暮色彻底笼罩湖面时,远处亮起星星点灯的灯火。今日的西湖游记即将结束,但我知道,明日朝阳升起时,她又会以新的容颜等待下一个千年。
...描绘了春日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___。”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故答案为:草长莺飞二月天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