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思亲日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深秋,凉风渐起。窗外的月,圆得让人心惊,才蓦然惊觉中秋已近。独坐在南方小城的出租屋里,王维的这句诗便像幽灵般钻进脑海,再也挥之不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灯光惨白,照着一室冷清,竟比不过窗外那轮千年明月来得温情。
异乡的月与故乡的月
推开窗,让月光洒进来。这里的月,明亮、清晰,却总隔着一层陌生的雾霭。它照耀着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出冰冷的光。我不由想起故乡的月,那是怎样的一片清辉啊!它从老屋后的槐树枝桠间漫过来,温柔地铺满整个院落,照在母亲晾晒的干菜上,照在父亲沉默的烟斗上,也照在我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的身影上。那时的月光是有温度的,甚至带着炊烟的香气。而今,这异乡的月,美则美矣,却照得人心里发慌,仿佛一切都被这明亮照得无所遁形,照出形单影只的轮廓来。
佳节的味蕾与记忆
楼下超市早已摆满了各式月饼,广式的、苏式的,包装精美,价格不菲。我买了一个豆沙的,咬一口,甜得发腻,却怎么也吃不出母亲手作的味道。母亲做的月饼,总是最朴素的样式,面皮烤得微黄,偶尔还有些烤焦的黑点,里面的豆沙馅却是她亲手滤沙、熬煮、加糖,饱含着阳光与汗水的味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父亲会将月饼切成整齐的小块,每人一份,寓意团圆。如今,一整个月饼捧在手里,竟不知该与谁分享。味蕾是最顽固的记忆体,它瞬间就能击溃所有伪装的坚强。
“倍思亲”的重量
“倍思亲”,一个“倍”字,道尽了所有异乡游子心中无法言说的沉痛。这种思念,并非平日偶尔想起的淡淡愁绪,而是在佳节氛围的烘托下,呈倍数增长的、排山倒海般的孤独与渴望。它是在看到别人家窗口透出的温暖灯光时,是在接到家人问候电话强装“我很好”时,是在朋友圈刷到阖家团圆照片时,内心深处那一声无法抑制的叹息。诗人王维在千年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情绪,并将其凝练成诗,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觉得那就是为自己而写,一字一句,叩击心扉。
跨越时空的共鸣
合上日记本,再次默念这句诗。忽然明白,伟大的古诗之所以流传,并非因其辞藻多么华丽,而在于它写出了人类最普遍、最真挚的情感。无论时空如何变幻,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的共同密码。今夜,我不是一个人在与这份思念抗衡,有千千万万的“异客”,和我望着同一轮月,心里想着同一句诗,感受着同一种刻骨的温柔与哀愁。这般想着,那份孤独感似乎被冲淡了些许,转而化作一种遥远的、与古人、与所有游子心意相通的慰藉。
夜已深,月西斜。我给母亲发去一条信息:“妈,月饼很好吃,我一切都好。就是想你们了。”这句千年前的诗,最终化作最简单直白的话语,飞向千山万水之外,那是我心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