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团圆记——重读《月夜忆舍弟》有感
壬寅年八月十五·中秋夜
窗外的月亮格外圆润,像一块温润的玉盘悬在墨色的天幕上。我独自坐在书桌前,翻开那本泛黄的《杜工部集》,目光停留在《月夜忆舍弟》那一页:“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记得去年此时,我们全家还围坐在老宅的院子里,母亲将月饼切成整齐的小块,父亲慢悠悠地讲述着年轻时的故事。而今年,因为种种缘由,兄弟姐妹散落在不同的城市,唯有视频通话里的笑脸勉强拼凑出一个数字化的团圆。
古今团圆的对话
杜甫在战乱中思念离散的兄弟,我们则在太平盛世里被距离阻隔。千年时光流转,科技改变了联系方式,却改变不了人类对团聚最本真的渴望。视频接通时,大哥在深圳的阳台上举着月饼对准镜头,小妹在西安的出租屋里笑着展示她烧糊的红烧鱼,而我在北京的书房里,看着屏幕上分割成三块的画面,忽然理解了什么叫“月是故乡明”——不是故乡的月亮更明亮,而是因为有家人在身边,月光才拥有了温度。
母亲在世时总说:“团圆不在桌上饭菜多少,而在心里牵挂多深。”那时年幼不解其意,如今对着空荡荡的客厅,方才明白其中深意。我拿起手机在家庭群里发了一句:“刚才看到月亮,想起杜甫那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突然很想你们。”片刻沉默后,大哥回复:“明年一定回家过节。”小妹发来一个拥抱的表情。窗外,月亮悄悄躲进云层,又缓缓露出脸庞。
团圆的新定义
或许在这个时代,团圆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它不再是物理空间的紧密相依,而是心与心之间的同频共振。当我们隔着屏幕分享同一轮明月,当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起同一首诗,当我们因为同一种思念而心生暖意——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团聚?
合上诗集,我泡了一壶母亲最爱的铁观音。茶香袅袅中,仿佛又听到她用吴侬软语念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诗人接着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来最美的团圆,从来不在距离的远近,而在思念的深浅。
夜已深,月亮升得更高了。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但愿明年今夜,我们能真正围坐一堂,吃着月饼,读着杜甫的诗,看月亮如何从老屋的飞檐一角慢慢爬上天际。而此刻,且让这缕茶香,这份思念,和这千年不变的月光,暂时将我们团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