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衔泥入画来
——读《诗经·邶风·燕燕》有感
清晨推开窗棂,忽见一对燕子掠过屋檐,倏地想起《诗经》中那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不觉莞尔。这穿越三千年的诗意,竟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鲜活重现。
一、古诗中的燕影
《邶风·燕燕》开篇即以叠字"燕燕"起兴,如见轻盈羽翼划过天际。郑玄笺注云:"燕燕,双鸟也",这双宿双飞的意象,恰似眼前这对衔泥筑巢的精灵。它们尾羽如剪,在晨光中勾勒出"颉之颃之"的优美弧线,让人恍然领悟古人观察之细致。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二、屋檐下的诗心
蹲守阳台半日,看这对燕子往返百余次。它们衔来的不仅是春泥,更将《楚辞》中"燕翩翩其辞归"的意境砌进巢穴。想起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工笔,此刻斜风细雨里,燕尾确如墨笔在宣纸上扫出的一道飞白。
忽见雏燕探头,黄喙如绽开的迎春。这场景与范成大"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悄然重合。原来诗人笔下"旧时王谢堂前燕",从来不只是怀古的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礼赞。
三、羽翼载动的乡愁
黄昏时燕子归巢,忽然读懂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怅惘。这些黑衣使者,确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春分而来,秋分而去",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物候钟。
入夜重读《燕燕》,发现"瞻望弗及"的岂止是送别之情?当现代人隔着玻璃窗凝视燕巢,那种既亲近又疏离的复杂心绪,不正暗合了"远送于野"的千年共鸣?
合上书页,窗外传来雏燕呢喃。突然明白:这些穿梭在诗词格律里的小精灵,原是亘古不变的春天邮戳,年复一年为我们寄来大地最温柔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