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常熟古诗游历日记
壬寅年三月廿六于虞山脚下
晨光熹微时,携一卷《题常熟古诗》抄本漫步于虞山脚下。这本古籍收录了历代文人咏叹常熟风物的诗篇,今日特来寻访诗中所载景致。石板路上露水未干,远处兴福寺的钟声穿透薄雾,恰如明代诗人沈玄《过海虞》中“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意境。
追寻诗中琴川韵
沿着依《题常熟古诗》标注的琴川河行走,两岸粉墙黛瓦倒映水中。清人王材任《虞山竹枝词》所写“画船弦管沸春波,良辰美景乐事多”的场景虽已不见,但老翁临河垂钓的身影与浣衣女子的吴侬软语,依然透着水乡特有的宁静。在方塔园茶室小憩时,翻到宋代孙应时《常熟县斋》诗句“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忽闻窗外传来炒茶香气,但见茶农正在翻炒碧螺春新叶,这传承千年的技艺竟与诗中所记农事隔空相应。
“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读至元代陈深此句时,恰有乌篷船从窗前河道摇过,橹声欸乃中仿佛穿越七百载光阴。
书香里的古韵新声
午后访脉望楼书店,店主是位研究地方文献的老先生。见我手持《题常熟古诗》,便取出万历刻本指给我看明代沈周《题常熟虞山图》的题诗:“虞山隐隐叠晴空,古木苍藤一径通”。老人说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考证地方史的重要线索,比如通过清代钱陆灿《虞山赋》中“星坛月榭旧基存”的记载,他们协助文物部门找到了宋代维摩寺的遗址。临别时老人在书页钤上“虞山读者”藏书印,这枚印章的印文竟取自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
暮色中的诗境回响
日落时分登上虞山辛峰亭,展卷重读清代钱谦益《初学集》中咏故乡的诗篇。暮霭中的尚湖如嵌在江南大地上的镜匣,远处现代城市华灯初上,与古籍中的诗句形成奇妙对话。忽然领悟《题常熟古诗》的真正价值——这些诗篇不仅是风物记录,更是让今人理解这片土地精神血脉的密码。在下山途中,于石壁见当代诗人新刻《续题常熟古诗》:“千古诗心终不绝,新词旧韵两风流”,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