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江花月夜随想: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春江絮语:月下独思日记

2023年3月15日 星月交辉夜

今日重读《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二句倏然叩击心扉。暮春的暖风穿过书房窗棂,恰似千年前那阵拂过张若衣袂的晚风,将滔滔江声与离人叹息一并送入今宵的梦里。

一、潭影惊梦

昨夜确曾梦见故园老宅后的潭水,粉白花瓣飘落如雪,在墨色水面上织出流转的银纹。这般景象原是诗中之物,而今竟真切映现于梦境,想来是因连月羁旅异乡,心神不自觉循着诗句找寻归途。唐人笔下的"闲潭"原只是春江一隅,于我却成了串联童年与当下的时空枢纽——十二岁那年在潭边埋下的许愿瓶,三十岁竟在异国博物馆相见,玻璃壳内字条墨痕犹新:"愿乘月华归故园"。

二、月照归途

黄昏时独坐江滨公园,见玉璧初升江心,恍觉《春江》诗境漫涌而来。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唐代的渔火在粼波间交融,对岸高楼灯光恰似星垂平野,而江心游船划开的银练,分明是"江畔何人初见月"的亘古追问。忽忆起父亲总在月圆时吟诵"不知乘月几人归",那时不解诗中愁绪,而今自家窗台望见的月光,竟与故乡书房洒落的清辉源自同一轮玉盘。

手机震动传来母亲消息:"院中你栽的桃树开花了,照片发你。"凝视屏幕上纷飞的花瓣,忽然懂得所谓"春半不还家"非指时序更迭,而是心魂与故土之间永远存在的时差——当异乡人看见春天第十次降临,故乡的春光早已深植于记忆土壤,长成比现实更繁茂的森林。

三、诗脉永续

归家展纸研墨,欲抄全诗却屡屡滞笔。电子时代用惯键盘的手指,已难驾驭狼毫宣纸的对话,然而当墨迹在"落花"二字上稍作停留,忽然听见童声琅琅——邻家孩童正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瞬时泪涌,原来千年前的月光从未熄灭,它只是化作人类共有的精神基因,在无数个春夜悄然复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大约就是文明最动人的传承方式。

搁笔推窗,见江月正徘徊于云纱之后。忽然明白张若虚当年写的不仅是诗,更是给所有游子的月光通行证——无论相隔多少世纪,只要心中存着"闲潭梦落花"的意象,便永远拥有在诗意里归乡的权利。

...中的诗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要求分析意象运用和情感...

请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要求分析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答案:诗句描写游子梦见潭边花落,感慨春已过半却无法归家。'落花'意象既实写春景凋零,又虚指年华虚度;'闲潭'的静谧反衬游子内心孤寂。'春半'强化时光流逝的急迫感,'不还家'直抒思乡之苦。全句通过虚实结合手法,...

___,可怜春半不还家。〔X若虚《春江花月夜》〕

该题考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上下文衔接记忆。空缺处位于诗歌后段抒情部分,前有"江水流春去欲尽"的实景描写,后接"可怜春半不还家"的思归感叹。正确答案"昨夜闲潭梦落花"通过"梦"字实现时空转换,其中"落花"意象与前后句的"春去""春半"形成季节推移的暗示链。诗句采用标准七言句式,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___,可怜春半不还家.〔X若虚《春江花月夜》〕

昨夜闲潭梦落花 本题考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上下文衔接记忆。空缺处需填写"昨夜闲潭梦落花",该句与后文"可怜春半不还家"构成完整的时空逻辑:1.时间线索:"昨夜"的梦境与"春半"的现实形成对比 2.意象关联:"落花"象征春光流逝,自然引出"不还家"的怅惘 3.平仄要求:填入句为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