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日忆旧:重读莺飞古诗有感

春日忆旧:重读《莺飞古诗》有感

三月廿七 晴

晨起推窗,忽见庭院老槐已缀新绿,几只黄莺穿梭枝桠间,啼声清越如碎玉落盘。这景象倏然撞开心扉,使我忆起中学时读《莺飞古诗》的春日——那时总嫌先生讲得琐碎,如今却在某个寻常早晨,与诗中的意境蓦然重逢。

一、声在树梢的诗意

《莺飞古诗》最妙处在于以声绘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七字,竟教人听见整个盛唐的春天。幼时只道是白描手法,而今方知那莺声里藏着时空的密码。今晨伫立窗前良久,忽觉千年之前的诗人或许也曾如此倚窗,被同样的莺声触动心弦。鸟鸣穿越时空仍清亮如初,而听者心绪却随世事变幻更迭轮回。

记得先生当年拈着粉笔说:“莺飞二字不只是飞动之态,更暗含时光流转之意。”那时懵懂,此刻却深以为然。看院中莺鸟振翅掠过屋檐,翅尖撩起细碎阳光,恍若看见时间具象的模样——不是沙漏中沉落的沙粒,而是这般灵动鲜活、永不重复的飞行轨迹。

二、墨香里的故园

午后从书匣取出泛黄的《唐诗选注》,翻到《莺飞古诗》那页竟发现当年夹存的玉兰花瓣。干枯的花瓣如薄笺,纹理间还隐约存着十六岁的春天气息。突然想起那时总嫌故乡仄逼,常对着诗句幻想“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辽远景象。

而今走过许多地方,见过真正的雪山云海,反而最怀念教室窗外那排歪脖槐树。才懂得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不是望见的实景,而是心向往之的远方。所有的远方终会成为故地,所有的诗意最终都指向归处。那只古诗里的黄莺,飞越千年山河,最终栖落在每个游子的乡愁里。

三、暮色中的领悟

傍晚在院中置藤椅小坐,看暮色如何将莺声渐次染成暖金色。邻居孩童追逐着背诵古诗,脆生生的“处处闻啼鸟”散在晚风里。忽然莞尔——原来《莺飞古诗》从来不是书本里僵死的文字,而是这般鲜活在人间烟火中的生生不息。

先生当年说这首诗好在意象简明而意境深远,如中国画留白,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此刻方真正明白,最好的诗不是告诉你春天如何美丽,而是给你一双发现春天的眼睛。就像此刻,寻常院落因几声莺啼而变成诗行,平淡日子因一份心境而显得珍贵。

暮色渐浓时,最后一只莺鸟掠过天际,翅尖蘸着霞光在天空写下无形的诗。我合上日记本忽然觉得,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只这样的莺鸟——它从古诗里飞出,穿越时光,最终停泊在心尖上,提醒着我们生活永远值得诗意的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