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师古诗:秋夜独坐忆师有感
寒灯孤影忆师恩
十月的夜风裹着桂香渗入窗棂,案头那本泛黄的《远师古诗选》被吹得簌簌作响。忽然瞥见"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两句,指尖不由颤抖——这分明是二十年前恩师用朱笔在我习作旁批注过的诗句。
一、青砖教室里的平仄启蒙
记忆里的初秋清晨总带着墨香。先生身着藏蓝中山装,用镇纸压住宣纸边角,蘸墨写下"远师古诗贵神韵"七个遒劲大字。那时我们这些顽童尚不懂何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只记得他讲解《春望》时,粉笔灰落在花白鬓角竟浑然不觉。
"写诗如做人,字字要有筋骨。"先生敲着戒尺强调平仄时的神情,与书中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竹何其相似。而今我指导学生参赛获奖时,评委称赞的"立意高远",不正是当年先生要求我们"远师古人而能出新意"的教诲?
二、月光浸润的批注本
抽屉深处那本1999年的日记里,还夹着先生用蝇头小楷修改的《观刈麦》习作。红圈旁批着"白居易悯农诗要见血性",这行字现在读来仍觉滚烫。去年回乡听闻旧校拆迁,连夜赶去从废墟里拾回半块刻着"诗教"的砚台,雨水冲过凹痕时,竟与当年洗笔池的纹路重合。
昨夜读《远师古诗》中"令公桃李满天下"句,忽然想起先生退休那年,我们在黑板上画满梅花,他笑着念"不要人夸好颜色"的模样。如今我也站在三尺讲台,才懂得这种传承就像杜甫说的"随风潜入夜"——当年他示范吟诵时拖长的尾韵,竟不知不觉成了我的教学习惯。
师道如灯照古今
合上诗集时,发现书页间夹着片枯黄的银杏叶,那是毕业时先生所赠。台灯将叶脉投影在韩愈《师说》的段落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光影交错间,仿佛看见无数文人墨客提着诗灯,从陶渊明的东篱一直走到今夜我的案头。
后记:适逢教师节将至,重读《远师古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句,忽觉所有教育者的生命,都在学生记忆里开成不谢的花。谨以这篇秋夜杂记,致敬那些教会我们仰望星光的提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