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记一次月下独思
一、笛声引思绪
昨夜温习初一下册古诗《春夜洛城闻笛》时,那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突然让我放下课本。窗外月光正好,我披衣走到阳台,竟真的听见远处飘来断断续续的笛声,像诗中描述的那样"散入春风满洛城",只不过这里是钢筋水泥的都市。
李白原诗片段: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古今时空交错
笛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让我想起白天语文老师讲解的盛唐气象。课本里泛黄的诗页突然立体起来——原来一千三百年前的春夜,李白听到的也是这般带着金属质感的清越笛音。月光把空调外机照成了古城的飞檐,楼下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警报声,竟与诗中"满洛城"的意境奇妙重合。
三、折柳新解
诗中"折柳"的典故在课堂上费解,此刻却突然明了。阳台上妈妈种的多肉植物在月光下摇曳,我下意识掐下一片饱满的叶片,粘稠的汁液沾满指尖。这或许就是现代少年的"折柳"吧?我们不再有长亭送别的场景,但毕业季撕碎的习题册、交换的橡皮,何尝不是另一种离情。
四、故园之思
笛声不知何时停了,手机显示23:17。班级群里有同学分享通关《原神》新地图的截图,我突然想念乡下的外婆家。去年暑假在菜园里捉蟋蟀的陶罐,应该还摆在老槐树下。这大概就是诗人说的"故园情",只不过我们的"故园"早已变成碎片化的记忆场景。
后记:合上语文书时,发现扉页写着"背诵并默写全文"。这场意外的月下邂逅,或许比任何死记硬背都让我真正读懂了这首诗。原来古诗从来不是压在试卷下的标本,而是随时会苏醒的、带着体温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