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读《马说》
清晨推开窗时,檐角还挂着昨夜的雨滴。案头摊开的《韩昌黎文集》正翻到《马说》篇,墨色字迹在宣纸上洇出千年慨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读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时,窗外的老槐树突然沙沙作响。想起上周部门会议上,组长将我的策划案批得一文不值,却把同样的思路冠以他人之名呈报。此刻终于懂得韩愈笔下那些"骈死于槽枥之间"的良驹,原是被庸人用粟糠喂养的星辰。
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午后散步至小区马术俱乐部,见教练正鞭打一匹不肯跳障碍的荷兰温血马。忽然记起《马说》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讽刺场景。现代人何尝不是如此?总用KPI的皮鞭衡量一切,却听不懂每声嘶鸣里的天赋密码。
【读书札记】韩愈用马喻人真是精妙。这个时代不缺千里马,缺的是愿为"一食尽粟一石"的伯乐。我们都在等那个能识得"马之千里者"的人,却忘了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的伯乐。
暮色中的顿悟
晚霞染红书页时,突然明白《马说》最痛处不在"其真无马邪",而在"其真不知马也"。就像总抱怨怀才不遇的自己,何曾真正凝视过他人的光芒?合上书那刻,给曾经打压过的实习生发了道歉消息。或许韩愈想说的从来不是控诉,而是唤醒每个食马者心底沉睡的伯乐。
三、策之不以其道
夜灯下重读最后一段,笔尖在日记本上划出深深痕迹。这个用算法匹配人才的时代,我们却比唐朝更擅长"策之不以其道"。突然想起上个月面试时,那个因不会用Excel而被拒的诗人,他眼里熄灭的光,恰似古籍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悲鸣。
雨又淅沥落下,韩愈的叹息穿过十二个世纪,轻轻叩打着我这个现代食马者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