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山中夜闻虎啸

山中夜闻虎啸

壬寅年冬月初七 风雪夜

独宿秦岭猎户旧屋,夜半忽闻深谷雷动。非雷非风,声裂冰河,震得梁上积尘簌簌而下。蓦然醒悟——这是虎啸!

“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

雪光映窗如白昼,我裹紧棉被侧耳倾听。那声音初时沉如巨石滚落,继而化作连绵震荡,似有千百面牛皮大鼓在群山中自发擂响。忽然一声裂帛长啸破空而来,分明听见古松枝桠的冰凌叮当坠地。

虎迹寻踪

清晨踏雪寻声,见溪畔覆雪松软处陷着碗大梅花印。每个足印都深得惊人,仿佛猛虎每一步都踏穿了冬季的表象,直抵大地温热的脉搏。跟踪数里,忽见断崖下卧着三棵被齐腰撞断的冷杉,断口处留着金黄虎毛。

想起陆游《虎洞》诗云:“空山秋高木叶黄,茫茫百草摇秋霜。”这秦岭的虎,莫非仍是唐宋诗人见过的那一只?

守山人的话语

造访山下护林站,老张头正在炉边煨酒。听我描述夜半虎啸,他眼角的皱纹里浮起笑意:“这是山君在划地盘哩。每到大雪封山,它就要沿着山脊走三天三夜,吼得满山谷都替它记着疆界。”他指着墙上的《猛虎行》条幅——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炉火噼啪声中,老张头说起祖父辈的虎事:1950年代饿虎下山叼猪,竟懂得用尾巴扫平脚印;去年红外相机拍到母虎带幼崽过涧,小虎蹒跚学步的模样与家猫无异。

生态密码

归途在雪坡发现梅花鹿残骸,呈放射状散落在雪地上。这不是捕食,而是猛虎的宣言——每根骨头都刻意摆成指向四个方向的箭簇。生物学家说这是顶级掠食者的语言,比人类任何碑铭都古老。

《周易》云:“云从龙,风从虎。”这呼啸声里藏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既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霸气,也是“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性。

暮色四合时,我又听见遥远的虎啸。这次却像深沉的钟声,一声声荡开暮霭。忽然懂得古人为何将虎啸与松风、泉鸣并列为天籁——这不是恐吓,而是大山在通过虎喉宣告自己的存在。取出笔记本郑重写下:壬寅年冬月,秦岭虎啸七里,声震冰雪而不改其威,此乃天地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