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一位古代君王的治国沉思录
《孟子·梁惠王上》经典篇章解读
今日重读《寡人之于国也》篇,感触颇深。这段记载于《孟子·梁惠王上》的经典对话,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君臣间的治国理念交锋。作为语文课本中的必读篇目,其蕴含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原文摘录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这段开篇独白,梁惠王以"尽心"自诩,却遭到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的巧妙反驳。原文中"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等排比句,层层递进地阐释了"仁政"的具体内涵。
白话译文
现代汉语翻译保留了原文的说理节奏:"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遭遇饥荒..."译文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等典故转化为通俗表达,使"王道之始"的论述更易被现代读者理解。
重点注释
- 凶:古指农业歉收
- 粟:小米,代指粮食
- 庠序:古代地方学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涂有饿莩"的"莩"通"殍",这个通假字生动展现了饥荒惨状。而"王无罪岁"的结论,将治国责任明确归于执政者。
阅读感悟
在重读过程中,最震撼的是孟子提出的"养生丧死无憾"的治国标准。这种以民生为根本的政治哲学,与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跨越时空形成呼应。文中"七十者衣帛食肉"的理想图景,令人联想到现代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
作为文言名篇,其修辞艺术同样精彩。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刺人而杀之"的类比,将抽象道理具象化;"是何异于..."的反问句式,增强了论辩力度。这些语言特色在教学中值得重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