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母亲冰心散文原文》读后日记
十月十九日 晴
今日重读冰心先生的《寄母亲》,泪水竟又湿了眼眶。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情,像初春解冻的溪流,清冽而温暖,冲刷着我这颗久离故土的心。先生写道:"母亲!惟其冰心是您的女儿,所以您才这样子的爱怜她,体谅她,包容她..."这般赤裸而真挚的告白,让我不禁想起千里之外的我的母亲。
文字里的温度
冰心先生用最朴素的语言,构建起一个最丰富的情感世界。她说"我每次得到她的信,都不曾预知有什么感触的",可每一封信,又何尝不是漂泊灵魂最渴望的甘霖?这让我想起每次接到母亲电话的情形。她的声音穿过听筒,总是先问"吃饭了没有?","天气冷,多穿点",这些她反复念叨的琐碎言语,如今读着散文,才惊觉那就是最原始、最无私的爱的样本。冰心将这种样本用文字永恒定格,让一代代的读者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母亲的身影。
散文中那种欲言又止的思念,那种"恨不能披肝沥胆"的迫切,完全道出了游子的心声。我们总是将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又将最深的思念埋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跨越时空的共鸣
最令我动容的是散文中时空交错的手法。冰心先生在异国他乡,凭着记忆与想象,描绘母亲灯下读信的场景:"我似乎看见您的眼泪,滴在纸上的眼泪,与我的眼泪融合在一起。"这种超越物理距离的情感交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今通讯发达,视频电话瞬间可达,但那种纸上洇开的泪痕,那种笔墨间承载的厚重情感,却是现代科技无法复制的珍贵。
我不禁自问:是否因为得到的太容易,反而让我们失去了某种郑重其事的情感仪式?冰心先生那个年代,一封信要漂洋过海数月,其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承载着数月的情感重量。而现在的我们,随时可以发送"想你了"三个字,却很少有机会真正坐下来,写一封长信,将思念娓娓道来。
母爱的永恒之歌
《寄母亲》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它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了对母爱这一永恒主题的礼赞。冰心写母亲的爱"是不要报酬的,是不要代价的,是不要任何条件的",这种爱如同空气,平时不觉珍贵,唯有离开时才知道不可或缺。
散文中那个经典的比喻——母亲是荷叶,儿女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母亲,谁是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或许是文学史上对母爱最贴切、最优美的诠释之一。每个经历过风雨的人,读到此处都会心生暖意,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世界如何对待我们,总有一个人会无条件地为我们遮风挡雨。
合上书页,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我拿起手机,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当母亲的声音响起时,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简单寒暄,而是轻轻说了句:"妈,我今天读了一篇很好的散文,写的是母亲。我想你了,很想很想。"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我听到了世界上最温柔的笑声。
感谢冰心先生,用她的文字教会我们如何表达最深沉的情感。母爱是世界上最共通的语言,而《寄母亲》就是这种语言最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