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夜雨寄北:一场淅沥中的思绪漫游

2023年10月15日 阴雨

清晨推窗时,李商隐那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突然撞进脑海。这座城市的雨已经断续下了三天,窗外的梧桐叶在积水里打着旋,像极了诗中那个被秋雨困在驿站的诗人。

雨声里的千年对话

撑着伞走过小区花园时,雨水正顺着紫藤架滴落成帘。忽然想起杜甫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此刻的雨却带着初冬的凛冽,把最后几朵月季打得垂头丧气。古诗里的雨总是多情的,韦庄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而此刻公交站台躲雨的人们,大概只惦记着被打湿的裤脚。

午后在图书馆翻到《全唐诗》的雨诗辑录,发现古人写雨竟有三百二十余种写法。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带着松针的清香,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浸着相思的苦味,而韩愈笔下"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早春,与此刻窗外铅灰色的天空形成奇妙呼应。

雨幕中的城市倒影

傍晚时分雨势转急,高楼玻璃幕墙上的水痕把霓虹灯折射成流动的星河。这让我想起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迅疾,现代都市的雨虽然少了些诗意,但外卖小哥的雨衣掠过积水时溅起的光斑,何尝不是另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

入夜后雨声渐疏,台灯下重读李商隐《夜雨寄北》,突然惊觉千年时光在雨声中折叠。那个在巴山秋雨里剪烛的诗人,与此刻在暖气房里写日记的我,或许正共享着同样的潮湿与思念。窗外的雨滴仍在敲打空调外机,像某个遥远的韵脚,在混凝土森林里固执地寻找着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