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壬寅年九月初三 雨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恰似李义山笔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暮色四合时,雨丝如银针般斜织着苍穹,将整座山城笼罩在氤氲水汽之中。书房里的灯盏晕开暖黄的光圈,映着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恍若古人砚台中漾开的墨晕。
一、雨声中的时空对话
记得初读《夜雨寄北》时,尚不解“何当共剪西窗烛”里深藏的怅惘。而今独在异乡,听夜雨敲檐,忽然懂得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雨声是天然的时光机,此刻的雨与晚唐的雨,隔着时空交织成永恒的乡愁。书案上的宣纸被湿气浸得微卷,墨迹边缘泛起毛茸茸的水痕,像极了被岁月模糊的记忆。
二、秋池意象的现代映照
撑伞去后院看那方小池,果然已“涨秋池”。水面被雨点激起无数涟漪,池畔的桂花被打落大半,细碎的金黄花瓣浮在墨绿的水面,恰似星河坠入深潭。忽然想起古人没有即时通讯,唯能托付雨水传递思念,而今虽可视频通话,却反而少了这种酝酿于时空距离中的诗意。现代科技缩短了物理距离,却让情感表达变得廉价而匆忙。
三、剪烛意象的当代转化
夜间与母亲视频时,特意关了顶灯,只留书桌一盏台灯。暖光映着脸庞的瞬间,忽然体悟到“共剪西窗烛”的深意——重要的不是烛火本身,而是那种私密而专注的情感交流场域。古人需要不断修剪烛芯来维持光明,这个过程本身就成了情感的仪式。而我们如今被无数电子设备包围,反而难得有这样全然投入的相聚时刻。
雨声渐疏时,重读《夜雨寄北》,忽然惊觉这首四句小诗竟包含了三重视角:当下巴山夜雨的客子、未来西窗剪烛的相聚、以及回忆中询问归期的友人。这种时空跳跃的叙事手法,竟与现代文学的意识流技巧暗合。或许真正的经典,永远能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灵魂对话。
夜已深,雨声暂歇,唯有池水仍滴滴答答地从檐角坠落。想来千年以前的诗人,亦是在这样的滴答声里,将满腹心事化作二十八字的珍珠。而今人隔着屏幕的匆匆问候,倒不如让思念在时光里慢慢发酵,待到重逢时,方能酿出更醇厚的情感佳酿。
六年级成长的诗句合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
吴石将军诗句
一、衍生注释 “征衣”:指军装,吴石将军一生戎马,此词暗含他的军旅生涯;“故垒”:旧战场的堡垒,代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桑麻事”:泛指农家生活,这里指对和平、平凡生活的向往;“巴山夜雨”: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典故,原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吴石用在此处,将对战友的怀念与对...
关于中的诗
他的诗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像《无题》里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像《夜雨寄北》里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他心里的话。他写中年,写回忆,不是为了卖惨,而是告诉我们:原来每个人的中年,都有这样的日子——一边笑着和朋友吃饭,一边偷偷想起过去的自己。四、运用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