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董卿的原文:追寻光与热的人生旅程
一则关于坚持与成长的日记
今天重读了董卿老师在《在路上》中的文字,那句“生命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回应这份对远方的渴望。
一、启程时的忐忑
记得初到这座城市时,我拖着28寸行李箱站在地铁站里,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朗读者》中董卿老师朗诵的片段。她说:“每条路都是必经之路”,那时我不太懂,直到在实习公司连续加班三个月后,才明白所谓成长就是含着泪也要把方案改到第十二版。
某个加班的深夜,我翻出手机里保存的《在路上》节选:“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前路坎坷依然选择出发。”显示屏的蓝光映着键盘上磨掉的字母,突然觉得那些疲惫都有了意义。
二、途中的风景
上周参与项目路演时,我在PPT最后一页引用了董卿老师的话:“我们追寻的不仅是目的地,更是沿途的光亮。”台下投资人若有所思的表情让我想起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的场景——那是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阳光穿过百叶窗在地板上画出金色的琴键。
最近养成了晨跑的习惯,每当经过河边那片芦苇荡,总想起《在路上》里描述的:“像候鸟般执着地追逐季节的暖意”。耳机里的播客正在讨论当代青年的焦虑,而我却在想,或许我们都该学会享受过程本身。
三、永恒的驿站
整理书架时发现2018年的日记本,扉页抄录着:“每个停驻都是新的起点”。这让我想起董卿老师讲述她辞去稳定工作时的决然,就像此刻我摩挲着烫金封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临睡前给母亲打电话,她说老家院子的石榴树开花了。我突然理解《在路上》里那个比喻:“人生如同蒲公英,看似随风飘荡,实则自有方向。”窗台上新买的马蹄莲在夜色中轻轻摇曳,明天又是带着行李奔向新城市的一天。
合上日记本,董卿老师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不要问路有多长,只要脚步还热着。”台灯在墙面投下温暖的光晕,像极了文字里描述的那团“永远在前方跳动的小小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