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秋月日记
壬寅年八月十五夜记
今夜月色如练,推开窗时竟怔住了——原来中秋已至。檐角悬着一轮澄澈的圆月,清辉洒在青石板上,恍若铺了层薄霜。忽然想起白居易那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喉间竟泛起些微涩意。
自幼读《静夜思》时,总笑李白太过矫情。如今在省城求学三载,方才懂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钧之重。宿舍楼下的桂树暗香浮动,倒应了王建那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轮秋月见证过多少离人泪?
月下独思
携半块月饼踱至凉亭,石桌上斑驳的月光被竹影切得碎碎的。忽然记起苏轼《中秋月》的注解:“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刻云层确然散尽了,星河却隐在城市灯火里。倒是远处工地塔吊的红灯与月影交错,竟构成某种荒诞的唱和。
幼时在乡下祖母家过中秋,她总指着月晕说:“月亮戴斗笠,明朝晒谷不用急”。而今祖母的谷场早已变成高速收费站,唯有她教我的《水调歌头》仍字字清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吟诵,如今才品出人生况味。
古今月辉
手机突然亮起,同乡群裡分享着老家祭月的照片。供桌上的毛豆枝桠间,月光从老祖母的银簪上滑落,与记忆中的画面完全重叠。忽然理解张若虚为何在《春江花月夜》里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科技如何迭代,月光始终是游子与故乡之间的光学密码。
晚风渐起时,阳台晾晒的衬衫与汉服影楼租来的广袖同时飘动。古今服饰迥异,但被秋月浸染的衣袂,都承载着相同的羁旅之情。忽然想给家里打个视频,让父母也看看窗外这轮明月,虽然共看明月应垂泪,但至少今夜,乡心五处同。
熄灯前最后望月,云层又渐渐聚拢。想起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句子,忽然觉得秋月本就是亘古的日记本,每个望月人都能在清辉里写下自己的注脚。今夜的月光会照进明朝的诗词,而此刻的乡愁,或许正与千年前的某首秋月诗产生量子纠缠般的共鸣。
梧桐树叶的诗句
梧桐叶落:古诗词里的深情与况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衍生注释:你知道吗,这首词简直就是李煜的心碎日记啊!“春花秋月何时了?”他不是在问季节轮替什么时候结束,他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