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赏析日记:聆听夏日的诗意鸣唱
2023年7月15日 晴
午后小憩时,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清亮的蝉鸣,让我想起昨日读到的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短短二十字,竟让我对这小生灵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古诗中的蝉意象
古人咏蝉,常赋予其高洁品格。李商隐《蝉》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将蝉鸣比作文人的清高自守;骆宾王《在狱咏蝉》则借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暗喻自身处境。这些诗作让我明白,蝉在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昆虫本身,成为文人精神的象征。
二、现代生活的蝉鸣启示
傍晚散步时,发现小区梧桐树上停着几只蝉。它们透明的羽翼在夕阳下泛着虹彩,腹部有节奏地振动着。忽然领悟到:古人说"居高声自远"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暗含人生哲理——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处,声音才能传得更远。这让我反思自己近日浮躁的心态,是否太过在意世俗评价。
三、跨时空的共鸣
入夜后整理读书笔记,发现王维《辋川闲居》也写过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原来不同时代的诗人,都在蝉鸣中寻找着心灵的宁静。此刻窗外的蝉声渐渐稀疏,但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却在我的笔记本上继续鸣唱着。
今日最大的收获是明白:赏析古诗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当二十一世纪的蝉鸣与唐诗里的蝉声重叠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相同的美好。
古诗《蝉》赏析
赏析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
古诗文《蝉》赏析
古诗文《蝉》赏析 蝉 唐朝: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译文及注释 【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
蝉古诗虞世南诗解析合集
【 导语】《蝉》是唐代诗⼈虞世南创作的⼀⾸五⾔古诗,是⾸托物寓意的诗。以物⾃况,表现了诗⼈⾼洁的品格和清远的志 趣。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虞世南的《蝉》,欢迎阅读!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居⾼声⾃远,⾮是...
古诗蝉赏析合集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 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 液...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 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
有关蝉的古诗及赏析合集
藉:凭借。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 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 虞世南的诗词《蝉》原文及赏析 【 导语】《蝉》是唐代诗⼈虞世南创作的⼀⾸五⾔古诗,是⾸托物寓意的诗。以物⾃况,表现了诗⼈⾼洁的品格和...
虞世南《蝉》唐诗赏析合集
《蝉·垂緌饮清露》古诗_作者虞世南_古诗蝉·垂緌饮清露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 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