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落花中的春日感怀

三月廿八日 晴

晨起推窗,忽见院角那株老梨树已褪尽素裳,细碎的花瓣铺了满地,恍若李商隐笔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光景。这古诗落花的意象,竟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角落里悄然重现。

一、落花成冢

蹲身轻触那些带着露痕的梨花瓣,指尖传来丝绸般的凉意。想起《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时唱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此刻没有锦囊收艳骨,只有清洁工扫帚划过水泥地的沙沙声。那些粉白的花魂被拢进黑色塑料袋时,我忽然理解古人为何总将古诗落花与人生短暂相连——现代人的惆怅,不过是从塑料垃圾袋的缝隙里漏下的几缕春阳。

二、诗痕觅踪

午后特地去图书馆查《全唐诗》,发现含有「落花」的诗句竟有二百三十七处。杜甫写「一片花飞减却春」,李煜叹「林花谢了春红」,王维吟「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些古诗落花的意象,或伤时,或喻志,或观空,竟在千年后与我的怅惘遥相呼应。最触动我的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原来古人早参透了循环的禅机。

三、数码花祭

黄昏时用手机拍下落花特写,滤镜调成古画质感发在朋友圈。没想到引发数十条讨论,有人分享杜牧「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的典故,有人推荐日本赏樱的「花吹雪」胜地。在这个古诗落花能触发集体记忆的时代,我们终于不必如陆游般「零落成泥碾作尘」,只需轻触屏幕就能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共情。

临睡前又见晚风卷起几片残瓣,忽然明白古诗落花之所以永恒,正因为每代人都在重复着相似的感动。就像此刻我写在电子日记里的文字,与当年刻在竹简上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是同一个月亮照过的两片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