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中的安闲时光
一个现代人的精神栖居日记
夜深人静时,我总喜欢反复吟诵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首诗像一扇时空之门,让我在喧嚣都市中寻得一方安闲净土。
黄昏时分的顿悟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傍晚,我站在公司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街道车水马龙,喇叭声、施工声、人群嘈杂声不绝于耳。忽然想起“渔梁渡头争渡喧”的景象,古今忙碌何其相似。我决定提前下班,去寻找诗中的那份宁静。乘坐地铁时,我不再低头看手机,而是观察车厢里的人生百态,仿佛看到了现代版的“人随沙岸向江村”。
孟浩然的诗句具有神奇的穿透力,短短56个字就勾勒出动静相宜的意境。白日的喧嚣与夜晚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而诗人选择的是“乘舟归鹿门”,这是一种主动的精神选择。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隐居山林,但可以在心中修建一座“鹿门”,让心灵有所归依。
寻找现代生活中的鹿门
周末,我特意去郊外的山林徒步。当夕阳西下,山林披上金色外衣时,我真正体会到了“鹿门月照开烟树”的意境。月光穿透薄雾,照亮林间小径,这一刻,城市的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我坐在一块岩石上,感受“岩扉松径长寂寥”的氛围,虽然身边没有古代隐士的草庐,但这份宁静是相通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现代人总是被各种社会关系定义,是员工、是父母、是子女,却很少只是单纯的“自己”。而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暂时抛开所有身份,做一个自在的“幽人”,来去随心,不为任何人事所羁绊。
安闲生活的实践
从此,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鹿门精神”。每天留出半小时作为“归鹿门时间”,或是品茶读书,或是静坐冥想。我还发现,不必远求山林,城市中的公园、书店甚至自家的阳台,都可以成为现代人的“鹿门”。关键是要有“归隐”的意识,在喧闹中主动寻求宁静。
孟浩然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它触碰了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需求更为迫切。我们比古人更需要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忙碌中创造安闲的时空。
《夜归鹿门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会我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如何找到动静的平衡,如何守护内心的宁静。每次读这首诗,都像是一次精神回归,让我记得: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我都可以“乘舟归鹿门”,做自己心灵的“幽人”。这份安闲,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不是消极,而是更有智慧地积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