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冬日寻梅记——早梅古诗中的邂逅

冬日寻梅记——早梅古诗中的邂逅

一、寒晨启程

清晨六时,霜色浸染窗棂。推门而出,凛冽寒风如刀锋般掠过面颊,却带不走心中那份执念——今日定要寻得那传说中的早梅。想起张谓《早梅》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的意境,便裹紧棉衣踏上覆霜的青石板路。村口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呵着白气闲聊,听说我要寻早梅,皆摇头笑道:“腊月未至,哪得梅花开?”唯有卖豆浆的陈伯指着西山方向:“去年此时,倒是在碧云寺后山见过几株。”

二、山径探幽

沿着结冰的溪流上行,鞋底碾碎枯草的脆响惊起寒鸦数只。半山腰的雾凇在朝阳下泛起金粉般的光泽,忽然有暗香浮动,似有还无。紧走几步攀上岩壁,竟见三株老梅倚着断墙伫立,虬枝上缀满蓓蕾,唯最高处一枝已然绽开——正如齐己《早梅》所咏“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那五瓣素白在苍褐枝干间颤巍巍舒展,花蕊沁着冰晶,恍若缀满星子的微型宇宙。

• 花间小憩

坐在梅树下取出暖壶,蒸腾的热气与梅香交织成奇妙韵律。忽觉衣角被牵扯,回头见是个系红绒绳的牧童,他咧嘴露出缺牙的笑:“爷爷说赏梅要配这个。”递来的粗陶碗里盛着刚酿的梅子醪糟。就着暖饮细观花影,发现每朵梅花的绽放姿态竟各不相同:有的如佛手微合,有的似鹤颈昂扬,更有并蒂双生若耳语厮磨。想起古人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刻雪未至而梅已香,倒是另有一番清绝。

三、诗魂共鸣

日头渐高时,遇见一位握竹杖的老者正在拓印碑文。石上刻的竟是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老者抚碑笑道:“这碑立了百二十年,每见早梅开时,便觉诗魂重生。”他引我至岩壁深处,那里有历代文人题咏的墨迹,斑驳字句间跃动着与早梅的千年对话——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旁,竟有今人用朱砂续写:“今岁花胜雪,先报天地春”。

四、归途拾思

下山时怀揣几枚落梅,忽悟早梅之妙不在繁盛而在孤勇。万物蛰伏时独向严寒披露芳华,恰似古诗穿越千年仍灼灼生辉。手机响起友人讯息:“城西梅展明日开幕”,而我已携得最鲜活的早梅印记。暮色中回望山峦,那枝早梅在余晖里化作金色剪影,仿佛谢燮《早梅》的吟唱正在山谷回荡:“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是夜整理日记,将压平的梅朵夹在纸页间。墨水流淌时恍见千年诗魂齐聚案头:张谓的孤傲,齐己的欣喜,王安石的坚贞,皆在早梅的清香里获得永生。或许明天冰雪将覆盖山野,但那些被诗歌吻过的花朵,早已在时光深处铸就永不凋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