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望月》——中秋日记
月圆人团圆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望着窗外那轮如玉盘般的明月,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王建的那首《十五夜望月》:
团圆的温暖
清晨,母亲就开始在厨房忙碌。案板上摆满了做月饼的材料:面粉、豆沙、蛋黄、芝麻...空气中弥漫着甜腻的香气。父亲在院子里支起了烧烤架,炭火噼啪作响。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爷爷奶奶就会从乡下赶来,一大家子人围坐在院子里赏月。如今虽然爷爷奶奶不在了,但这份团圆的温暖依然延续。
月下的思念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在阳台上摆好月饼和水果。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为万物镀上一层银辉。父亲沏了一壶桂花茶,茶香与月色交融。望着天上的明月,我突然想起远在异国求学的表哥。此刻他是否也在仰望这轮明月?是否也在思念故乡的亲人?
古人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这份思念之情,想必也能随着月光传递到远方亲人的心中吧。
文化的传承
吃着月饼,父亲给我们讲起中秋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古老的故事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动人。母亲则教小侄女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稚嫩的童声在夜色中回荡,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撒。
夜深了,月亮已经升到中天。我望着这轮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明月,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人如此钟情于咏月。它不仅是一个天体,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符号,是连接古今的纽带。这个中秋夜,因为有了诗的陪伴,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