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司马光古诗里的夏日闲思

《司马光古诗<客中初夏>里的夏日闲思》

一窗晴日读古诗

清晨推开木窗时,檐角的风铃正与初夏的风絮语。书案上摊开的《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被阳光镀了金边,恰好停在《客中初夏》那一页:"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二、字句间的光阴流转

指尖抚过泛黄纸页,忽然想起司马光写此诗时正客居洛阳。政敌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熙宁四年,这位"砸缸救友"的智者选择退居独乐园,在初夏的晨光里用二十八字勾勒出世事变迁。柳絮暗喻随风倒的小人,而葵花则是他始终如一的赤忱——这般隐喻,竟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温度。

三、葵花与心事的对望

午后特意去郊外看向日葵田。金黄花盘追着太阳旋转的模样,恰似当年司马光在竹篱茅舍间坚守的姿态。突然明白他为何偏爱葵花:不是艳丽的牡丹,不是清高的秋菊,这种永远直面光明的植物,多像他编修《资治通鉴》时那支不肯曲笔的史官之笔。

四、初夏雨后的现代回响

归途忽遇阵雨,躲进街角咖啡馆时,玻璃窗上的雨痕将霓虹灯折射成彩色光斑。手机弹出时事新闻的瞬间,恍惚看见司马光诗中"雨乍晴"的南山倒映在电子屏幕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也需要这般澄明的目光?当柳絮般的碎片信息漫天飞舞时,或许该学学司马光,在心灵庭院种一株永远朝圣的葵花。

暮色渐浓时重读全诗,发现"转分明"三字最妙。历史风云变幻,但总有些精神如南山巍然,在雨过天晴时愈发清晰可见。合上书页,决定明日也去花市买盆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