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散文大赛特等奖:一个作家的日记
作者:林墨
今天,我收到了那封梦寐以求的信函——我的作品《时光深处的回响》荣获了全国散文大赛特等奖。手中的纸张似乎还带着印刷机的余温,我却感到一种奇异的冰冷,仿佛这一切都不真实。窗外的雨声淅沥,敲打着老旧的窗棂,仿佛在为我这平凡的一天奏响不平凡的序曲。
初闻喜讯
清晨七点三十二分,邮递员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晨间阅读。那是一个厚重的牛皮纸信封,右下角印着“全国散文大赛组委会”的烫金字样。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手指微微颤抖着拆开信封。当“特等奖”三个字映入眼帘时,时间仿佛瞬间凝固了。我反复阅读那短短三行的获奖通知,每一个字都像锤子般敲击着我的心脏。这个我追逐了十年的荣誉,此刻静静地躺在我的掌心,轻如羽毛,却重若千钧。
电话开始接连不断地响起。首先是母亲的来电,她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哽咽的喜悦。接着是文学社的老友,报纸的记者,甚至多年未联系的高中语文老师。每个人的祝贺都让我更加确信这不是梦境。我坐在书桌前,望着墙上泛黄的世界地图,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县城图书馆角落里如饥似渴阅读的少年,他是否曾想象过这一刻的到来?
创作溯源
午后,雨势渐大。我泡了一壶普洱,茶香氤氲中翻开那本陪伴我多年的创作笔记。获奖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去年深秋的回乡之旅。那时母亲旧疾复发,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小城。在医院苍白的走廊里,我偶遇了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李老先生。他已年过七旬,鬓发如雪,却依然记得那个总在作文课上眼睛发亮的少年。
李老师告诉我,镇上的老图书馆即将拆除,那里有我们一代人的记忆。第二天我便去了那里,在即将被清空的书架间,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棂洒落在斑驳的地板上。就是在那一刻,时光深处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个因为家庭贫困而只能站在书架间站着阅读的男孩,那些被翻得卷边的文学书籍,还有在笔记本上工整抄写的优美段落。
散文中那个反复出现的“斑驳光影”意象,正是源于那个下午的真实体验。我描写了光阴如何在书页间流淌,如何在一个少年的心灵上刻下永恒的文学印记。现在想来,那不仅是一篇散文,更是一封写给青春的情书,一场与过去自己的对话。
文学之路
傍晚时分,雨停了。西天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金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我漫步到江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想起自己走过的文学之路。十六岁那年,我在省报发表了第一篇散文,收到人生第一笔稿费时,我给自己买了一整套《鲁迅全集》。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却在毕业后迫于生计进入广告公司,有整整五年时间,我几乎放弃了写作。
转折点发生在三十岁生日那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离梦想越来越远。于是毅然辞去工作,开始自由撰稿的生涯。最初的几年异常艰难,稿费微薄,常常要靠兼职校对来维持生计。但我从未后悔过这个选择,因为只有拿起笔时,我才感到自己真正地活着。
这些年来,我发表了数百篇散文,出版过三本集子,获得过一些地方性的文学奖项,但全国散文大赛的特等奖始终是我心中的圣杯。如今梦想成真,反而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仿佛攀登许久的山峰突然到达了顶端,却发现云雾遮蔽了视野。
深夜沉思
夜深了,城市逐渐安静下来。我坐在书桌前,获奖证书在台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问自己:写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获奖吗?是为了名声吗?或许都不是。回想起创作那篇散文的过程,我记得最深的是那些被文字治愈的时刻——当我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句点时,内心那种澄明与宁静。
写作于我,如同呼吸般自然且必要。它是我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我与自我和解的途径。那些获奖与否的荣耀,终将是过眼云烟,而文字本身的力量才会永恒。我突然明白,这个特等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提醒着我勿忘初心,继续用真诚的文字记录这个时代的脉搏,捕捉那些易被忽略的生活诗意。
在日记的最后一页,我写下:荣誉如露,转瞬即逝;唯有对文学的热爱,如江河奔流,永不止息。愿我永远保持那双发现美的眼睛,那颗感知万物的心,那支书写真实的笔。晚安,我的文学梦。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