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夜随想
推开窗时,月光已浸透了半个庭院。苏轼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突然从记忆深处浮起,像一枚透亮的玉璧,轻轻叩响了这个中秋的夜晚。
一、银汉无声转玉盘
记得儿时在皖南老家,祖母总在中秋夜摆出雕花木案。她将月饼切成莲花状,说这样月光就能顺着纹路流到心里。那时不解"转朱阁,低绮户"的意境,只觉得月亮像被井水洗过的白玉盘,伸手就能接住碎银般的光。
今夜城市上空的月亮,被高楼切割成几何图形。但当我用手机视频连线故乡的表妹,镜头里那轮明月突然完整起来——原来科技真的让"千里共婵娟"从比喻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二、此生此夜不长好
冰箱里躺着公司发的流心奶黄月饼,包装烫金浮雕着嫦娥奔月。这让我想起去年病房里的中秋节,母亲把病号饭摆成月牙形。那时才懂得"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惶惑,也突然明白古人为何要在中秋强调"人长久"。
阳台上风铃叮咚,是晚风在翻阅我挂在晾衣绳上的中药包。这些褐色纸包像极了古人题诗的浣花笺,飘着当归与熟地的气息,竟比月饼更让我感到节日的温暖。
三、海上生明月
朋友圈里刷到留学伦敦的学妹,她拍的泰晤士河月色与秦淮灯影在屏幕上交相辉映。张九龄那句"海上生明月"突然有了新的注解——原来月光真能像光纤般串联起散落地球各个角落的游子。
凌晨整理书架时,从《唐诗三百首》里飘落一张明信片。那是三年前在敦煌鸣沙山,我在月牙泉边写给自己的:"你看,沙漠里的月亮特别大,因为它要同时照亮丝绸之路所有未归人。"
合上窗户时,月光在玻璃上凝成霜花。突然觉得中秋就像个月光编织的锦囊,装着"人有悲欢离合"的智慧,也系着"天涯共此时"的温柔。这个夜晚,所有仰望过同一轮明月的人,都成了诗句里永恒的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