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月夜独坐小记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窗,银盘似的月正悬在梧桐树梢。李白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突然撞进心里,像月光穿透云层般清晰。十五的月亮格外圆满,清辉洒在青石板上,仿佛铺了层会流动的霜。
一、月下旧事
记得儿时在皖南老家,中秋夜总要围坐天井。祖母用粗瓷碗盛着桂花糖芋艿,月光从瓦檐漏下来,在碗里碎成星星点点的银箔。父亲会指着月亮讲吴刚伐桂的故事,而母亲总提醒"不能用手指月亮,耳朵会被割掉"。如今老屋早已易主,那些温暖的恐吓与传说,都随着月光流进了记忆的褶皱里。
二、异乡月色
沪上高楼间的月亮总是显得局促。霓虹灯偷走了它的清辉,空调外机轰鸣盖过了玉兔捣药声。今夜特意关了所有光源,才发现月光仍固执地爬过玻璃幕墙,在茶几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冰箱贴着的故乡照片,被月光镀了层毛茸茸的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诗句突然鲜活起来
三、月光快递
视频通话里,母亲举着手机对准老家的月亮。镜头有些晃动,月亮在香樟树枝桠间忽隐忽现。"你看,和上海是同一个呢",她声音里带着孩子般的得意。我们隔着屏幕分享同一轮明月,就像小时候分食一个月饼。科技让乡愁有了新的载体,但月光永远是最古老的快递员。
后记
合上日记本时,月光已悄悄挪到枕畔。忽然明白古人为何要"千里共婵娟",那不过是在广袤时空里,为相思找到最诗意的坐标系。今夜的月光里,藏着所有游子秘而不宣的摩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