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中秋抒怀古诗:一轮明月的千年回响

中秋抒怀古诗:一轮明月的千年回响

壬寅年八月十五 晴

今夜月华如练,推开窗时,清辉霎时淌了满室。案头沏的龙井正氤氲着白气,与澄澈的月光交融成一片朦胧的纱。忽然想起苏轼《水调歌头》里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千年前的月光仿佛穿越时空,正落在我此刻的茶杯里。

小时候读中秋诗词,总不解为何古人总对月伤怀。如今在异乡的第七个中秋,方才懂得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椎心之痛。窗外的月亮明明是一样的圆,却总觉得不如故乡的温润,倒像一枚冰做的盘,泛着清冷的光。手机里母亲发来老家院子的照片,那棵老桂树开得正盛,金黄的花粒落满石阶,恰似张九龄笔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具象。

诗中的月光三叠

翻开《唐诗三百首》,中秋的诗篇竟自成脉络。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直白的情思,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含蓄的怅惘,而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已是超然物外的哲思。这些诗句如同时空胶囊,封存着不同时代的月光。最妙的是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里"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设问,七百年后纳兰性德在《琵琶仙·中秋》里应答:"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般想着,忽然觉得寂寞减了几分。千年来无数人在这轮明月下抒怀,我的思念也不过是其中一道涟漪。倒是想起《红楼梦》里中秋联诗时,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的唱和:"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般凄清的诗句,竟出自万家团圆之夜,可见明月从来照见百种人生。

月饼与诗的对话

友人寄来的苏式月饼盛在青花瓷盘里,酥皮如秋叶层叠。咬开时甜香的豆沙涌出,忽然理解为什么苏轼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食物与诗词从来都是记忆的双生载体,五仁馅里吃出儿时祖母手作的滋味,莲蓉蛋黄中尝出《东京梦华录》里"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的盛景。

夜深时云翳渐散,月亮更显澄明。阳台的茉莉被月光照得如同玉雕,暗香浮动间恍见李白《古朗月行》里"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的幻境。忽然手机震动,远在英伦的友人发来视频,镜头里伦敦的月亮悬在泰晤士河上,竟与故乡的月别无二致。我们隔着屏幕举杯,同时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笑声惊动了栖息的夜莺。

收拾茶具时,月光在杯底凝成一枚银币。想起这轮明月照过李白苏轼,照过曹雪芹纳兰性德,今夜又照着我这样平凡的思乡人。忽然明白中秋诗词为何千年不衰——每个人都能在月光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而诗歌让孤独的现代人确认,我们始终与千百年的悲欢相通。今人虽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这大概就是文明最温柔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