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郑公宅同咏竹》中的绿意沉思
一、檐下新绿与诗中箨
清晨推开木窗,一场夜雨刚歇,湿润的泥土气息裹挟着青草香味涌入书房。院角那丛翠竹被洗得发亮,竹节处还挂着欲滴未滴的水珠,恰似杜甫笔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的景致。我忽然想起昨日语文课上老师讲解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严武宅邸的竹影仿佛穿越千年来到我的小院。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杜少陵这两句诗倏然叩击心扉。父亲正拿着修枝剪在院中踱步,我急忙奔去指着竹丛基部才破土而出的笋尖:“且让它自由生长吧,来年便能听见竹梢摩挲白云的声响。”父亲愣怔片刻,笑着收起工具,晨光在他染霜的鬓角镀上金边。
二、竹韵三重奏
1. 虚怀之姿
雨后的竹子格外青翠,竹节处天然形成的镂空纹理,总让我想起古人“虚心抱节”的形容。严郑公宅的宴席上,杜甫与严武对竹咏怀时,或许也凝视过竹管中空的特性。这像极了写作时的状态——若不能虚怀若谷地观察世界,文字便会失去灵气。我抚过竹竿上凹凸的节痕,仿佛触摸到千年文脉的跳动。
2. 坚韧之质
午后天色转阴,骤风忽起,院中月季被吹得俯身贴地,唯竹丛在风中躬身却未折腰。终于明白古人为何将竹与君子并列,这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恰是严武镇守蜀地时需要的品格,也是日记里应当记录的成长课题。我取出钢笔在稿纸上写下:“少年当学竹,遇风知躬身,风过复挺立。”
3. 生长之态
黄昏时分雨又淅沥落下,竹叶沙沙作响如天地间的私语。蹲在竹丛边观察三个时辰,竟肉眼可见新笋又拔高寸许。这沉默而执着的生长力,暗合着“会见拂云长”的诗意预言。忽然理解杜甫在严宅赋诗时的心情——在那动荡年代,竹子无声向上的生命力,本身就是对未来的笃信。
三、墨痕与竹痕的交响
夜灯下重读《严郑公宅同咏竹》,发现注解说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那时安史之乱的疮痍未平,严武第二次镇蜀,杜甫重返草堂。在离乱岁月中,一场赏竹雅集留下的诗篇,竟成为穿越时空的绿洲。我忽然想起书房窗棂投下的竹影,在稿纸上婆娑如墨痕。
日记本里夹着去年枯萎的竹叶书签,与今日新摘的嫩叶并置,仿佛看见时间具象化的轨迹。严郑公宅的竹或许早已化作春泥,但杜甫的诗句却让那片绿意永驻。或许写作的意义正在于此——将易逝的瞬间凝成永恒,让后人能从文字里触摸到某个清晨的雨露,某次雅集的欢笑,某种跨越千年的共鸣。
合上日记时已是深夜,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如水银泻地,院中竹丛在地面勾勒出水墨画般的影子。忽然懂得“色侵书帙晚”的妙处——那抹青碧色不仅染透了严郑公的书卷,更漫过千载时光,浸润了今夜我的稿纸。明日要再去看看那支新笋,想必又该窜高一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