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女的古诗:春日共读记
一窗暖阳,半卷诗香
清晨的阳光透过纱帘,在书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六岁的小女捧着《唐诗三百首》摇摇晃晃跑来,发梢还翘着可爱的呆毛。"爸爸,今天读这首!"她指着王维的《鹿柴》,手指沾着果酱的甜香。
稚声朗朗绕梁时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奶声奶气的诵读声里,她突然歪头问我:"为什么诗人要写'返景入深林'呀?"我抱她坐在膝上,窗外恰好有麻雀掠过树梢,便指着那颤动的光影说:"就像现在这样,阳光偷偷钻进树叶间和小鸟捉迷藏呢。"她咯咯笑起来,睫毛沾着金粉似的阳光。
【与小女共读笔记】
1. 用生活场景解释"返景"意象
2. 孩子对声音描写特别敏感
3. 明日准备彩铅画光影
童趣问答里的诗心
午后她突然举着蜡笔跑来:"我给古诗配画啦!"只见纸上歪歪扭扭的山峦间,赫然画着粉色长颈鹿——原来她把《鹿柴》听成了"鹿在"。这美丽的误会让我想起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赤子之心,便带着她在诗句旁添上七彩的梅花鹿脚印。
暮色中的诗意延续
晚风拂过晚餐时分,她突然用筷子敲着碗沿唱起自编的调子:"空山~叮咚~有只小鹿~"妻子笑着加入合唱,碗碟清脆的声响竟暗合了古诗的韵律。临睡前翻看她的涂鸦本,那些稚拙的线条与墨渍,何尝不是现代版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平凡的一天,因古诗的浸润而闪着微光。当童真遇见千年诗韵,就像春溪撞上山石,溅起的水花都带着彩虹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