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问古诗对话的黄昏
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叩问
傍晚时分,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我独自坐在书房窗前,手中捧着一本微微泛黄的《楚辞》。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篇宏伟而深邃的《天问》上。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发出的那些关于宇宙、自然、神话与历史的惊天疑问,仿佛穿透了时间的帷幕,在这个平静的黄昏里,与我相遇。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开篇的追问便让我心头一震。我们现代人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科学答案: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生命进化自单细胞。然而,在这些冷冰冰的结论背后,我们是否失去了某种对世界本源的好奇与敬畏?屈原的“天问”不是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展现了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惊奇感和探索欲,这种精神本质,比任何具体答案都更加珍贵。
时空交错中的共鸣
读至“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时,我不禁望向窗外的苍穹。古人眼中的“九天”与我们今天所知的宇宙星系,在尺度上已有天壤之别,但人类在浩瀚宇宙面前的渺小感和求知欲却一脉相承。我想起儿夏夜仰观星空时的迷惑与畅想,与屈原的叩问何其相似。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文学永恒魅力的所在。
《天问》中关于神话与历史的部分,“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则让我思考传说与真实的关系。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是其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包裹着原始思维与智慧的文化基因。在理性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是否因为过于追求实证而丧失了某种诗性的想象力?屈原将神话纳入他的哲学追问中,提示我们真理有多重面孔。
现代生活的“天问”启示
合上书页,暮色已深。屈原的《天问》给我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思考匮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一种追问的精神。不是简单地接受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观点,而是对生命、对社会、对知识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好奇和批判性思维。
今天的我们,拥有了古人难以想象的科技手段来解释世界,但关于人类生存的意义、关于道德与价值的终极问题,依然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这些问题的价值不在于解答,而在于追问本身——正如屈原做的那样。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天问”时刻,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对存在本身发出质询。
尾声:问天的勇气
夜幕完全降临,星空开始显现。我想到屈原在发出这些“天问”时,正身处政治失意、流放漂泊的困境中。但他没有局限于个人得失的哀叹,而是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和深远的历史,展现了一种何等博大胸怀!这种超越个体苦难、与天地对话的气魄,正是中华文化中最令人神往的精神高度。
这个与《天问》古诗对话的黄昏,让我重新获得了问天的勇气——不是狂妄自大,而是谦卑又勇敢地面对无穷的未知。也许,这就是古典文学给予现代人最珍贵的礼物:在永恒问题中安放自己短暂的生命,在千古叩问中找到当下生活的智慧。夜空中最亮的星,仿佛眨着眼睛,回应着两千多年的追问,也回应着我心中的困惑与求索。
作文初二古诗作文
作文初二古诗作文 篇1 作文初二古诗作文 暮色爬上东皋的矮坡时,秋色便从树梢滴落了。山峦裹着金箔般的余晖,牧人的牛铃摇碎斜阳,马蹄声里坠着沉甸甸的收获。归途上人影交错,却无姓名可唤,唯有采薇的歌谣在晚风里飘荡,像一根遗落的丝线,系着远去的朝代。江烟总爱在黄昏时浮起。昔年黄鹤掠过的檐角,如今悬着千载白云。汉阳树影在晴光中伸展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