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湘江夜泊怀古日记

湘江夜泊怀古日记

壬寅年秋月廿三于湘江舟中

暮色四合时,孤舟系于湘江之畔。艄公熄了引擎,唯闻浪涛拍岸声如隐雷,江风挟着水汽漫入船舱。忽忆杜少陵"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句,竟与此刻情境暗合,只不过我是夜泊而非晓行,饮的亦非长沙酒,乃是随身携带的君山银针。

古诗中的湘江魂

倚栏望江,但见星火点点浮于墨色水面,恍若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中"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的苍茫景致。湘江自古便是诗人词客挥毫泼墨的画卷,屈子行吟泽畔的"浩浩沅湘,分流汨兮",贾太傅凭吊湘流的"斡弃周鼎兮宝康瓠",皆将此江化作千年文脉的载体。此刻江心浮动的月光碎银,或许正映照着千年前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吟咏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意境。

时空交织的江夜

远处橘子洲头的灯火渐次亮起,霓虹勾勒出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的轮廓,令人倏然想起《沁园春·长沙》中"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壮阔词章。历史的层叠在此处显得尤为奇妙——同一条江流,既承载过三闾大夫的哀郢之痛,也托举过革命者的凌云之志。江风拂过面颊时,仿佛能听见谭嗣同《夜泊湘江》的吟哦:"湘山云物蓊然清,莽苍湘江绕郡城",这莽苍二字,道尽了湘江的亘古气韵。

儿时湘江记忆

记得幼时随祖父乘渡轮过江,他总爱指着江水讲舜帝二妃泪洒斑竹的传说,那时不解为何文人总将愁绪倾注江中。而今夜泊于此,方知湘江确是容易惹人愁思的所在。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作《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叹道"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这哀声似乎穿越千年仍在江面回荡。忽有渔歌自下游袅袅飘来,调子里竟似藏着《湘江曲》的韵律:"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唐代张籍的诗句与此刻的渔歌奇妙地交融。

江夜悟思

夜渐深沉,江面货轮的汽笛惊起数只水鸟,扑棱棱掠过泛着油彩般光泽的江水。这景象莫名契合唐人戴叔伦《湘南即事》中"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的意境。想来千百年来,湘江何曾因人的悲欢驻足片刻?它只是沉默地北去,将无数诗篇淬炼成文化基因,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言"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湘江的浩荡早已超越地理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精神图谱中的重要坐标。

寅时将尽,艄公重新发动引擎,舟行江心时见天际泛起蟹壳青。回首夜泊处,但见晓雾初升,湘江若隐若现宛若一幅水墨长卷,忽然懂得为什么历代文人总爱将心事说与湘江听——因为这条江懂得将所有的诉说,都沉淀成文化的琥珀。

百度文库--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百度文库首页 很抱歉,页面没有找到。但是不要着急哦!你可以: 检查刚才的网址输入; 直接搜索要访问的内容 到百度文库帮助中心获得解决办法。©2012 Baidu免责声明...

【九年级语文】诗歌夜泊湘江唐 郎士元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

四组意象共同构成湘江秋夜图,其"木落""秋雁"等衰败意象自然营造出萧瑟寂寥的氛围。答题要点:1)分述各意象特征 2)指出意象组合效果 3)准确概括"萧瑟"核心特征。第11题解析:全诗情感呈现递进结构:前两句借秋景铺垫寂寞基调,第三句"谁借问"直接点出无人共语的孤独,末句"只自听"强化形单影只的状态。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