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与书声
——七年级日记摘抄
清晨六点半,闹钟像一只准时的鸟儿,用清脆的鸣叫划破了周末的宁静。我推开窗,七月的风裹挟着栀子花的淡香和露水的湿润,轻轻扑在脸上。书桌上,那本深蓝色的摘抄本静静躺着,纸页边缘已微微卷起,像一艘等待启航的旧船,载满了文字的珍宝。
一、摘抄的缘起
语文老师曾说:“摘抄不是机械地抄写,而是与文字的一场私密对话。”起初我并不完全理解,直到那个午后,我抄下朱自清先生《匆匆》里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仿佛与时光的脚步声重合。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字,正通过我的笔,在我的生命里重新活了过来。
二、文字的温度
摘抄本里最珍贵的一页,是冰心《寄小读者》的片段:“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我用淡绿色的荧光笔将它标出,在旁边画了一株小小的三叶草。那天,我刚与好友因为一场误会争执,赌气地将自己关在房间。抄写这段文字时,眼眶竟有些发热。原来伟大的作家早已用温柔的笔触,为我们指明了成长的方向——学会爱与宽容,才是青春最坚实的铠甲。
三、心灵的栖息地
数学公式与英语单词充斥的日常里,摘抄本成了我独有的精神花园。这里有余秋雨笔下《文化苦旅》的苍茫大地,有鲁迅《野草》中不屈的韧性,也有泰戈尔“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豁达。每当考试压力袭来,我就会翻开这本笔记,读一读自己亲手誊写的句子。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长者,轻轻抚平少年心中的焦虑与迷茫。
四、成长的印记
翻看从初一到现在的摘抄,能清晰看见自己成长的轨迹。最初是工工整整的楷书,只会摘录“好词好句”;后来渐渐多了潦草却真诚的旁批,开始记录阅读时的悸动与思考。上周重读《城南旧事》,我抄下英子那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在页脚写道:“成长总伴随着失去,但也让我们学会珍惜。”这何尝不是对七年级最好的告别?
合上摘抄本,晨光已经洒满书桌。我忽然明白,所谓“适合摘抄”,不仅是文字优美,更是因为它能照亮我们某个懵懂的时刻。这些被郑重记录下的篇章,终将成为青春岁月里永不褪色的坐标,指引着我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晨光下,朗朗书声作文
晨光下,朗朗书声。清晨,太阳刚冒头,那柔和的晨光就像个调皮蛋,偷偷钻进校园。校园里可安静,只有几只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像是在开早会。我哼着小曲儿,慢悠悠地往教室走。还没到教室门口,就听到一阵熟悉的声音——朗朗书声。这声音,就像一阵温暖的风,“呼”地一下把我给吹进了教室。走进教室,好家伙!同学们都跟打了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