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一碗莼羹鲈脍,品味江南秋思

一碗莼羹鲈脍,品味江南秋思

秋日食事随想

晨起读《晋书·张翰传》,见"莼羹鲈脍"典故,忽觉喉间泛起江南水泽的清香。张季鹰因思念故乡莼菜羹、鲈鱼脍,竟辞官归吴,这般任性洒脱,今人怕是难以企及。窗外的梧桐开始飘落金叶,我竟也莫名馋起那道传说中的江南至味。

莼之味:滑嫩如思

《齐民要术》载:"莼菜,夏月茎细如钗股,冬月肥美。"这水生野菜的叶片裹着透明胶质,用青瓷碗盛着,像极了凝固的江南烟雨。记得去年在苏州得尝此味,银匙轻搅,莼叶如碧玉游鱼般滑溜,入喉时带着太湖水的清冽,难怪陆游要写"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鲈之鲜:秋思载体

范仲淹《江上渔者》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秋日鲈鱼最是肥美,雪白蒜瓣肉蘸着姜醋,能尝出《世说新语》里说的"金齑玉脍"的意境。昨日在菜场见活鲈鱼,忽想起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记载的蒸鲈妙法——需以酒酿代水,配火腿薄片,这般讲究,倒比张翰的乡愁更显饕客本色。

食事里的文化密码

莼鲈之思早已超越口腹之欲,成了文人寄托乡愁的意象。白居易写"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苏轼吟"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连金庸笔下黄蓉做"好逑汤",也要用莼菜比喻《诗经》里的"参差荇菜"。这滑嫩的野菜与细嫩的鱼鲜,竟承载了千年文脉。

现代餐桌的启示

今人吃莼羹多用罐头,鲈鱼也多是养殖,却仍爱在朋友圈配文"人生贵得适意尔"。某日见米其林餐厅用分子料理再现莼菜胶质,恍觉传统与现代在盘中碰撞。或许正如汪曾祺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我们对古意的追寻,未必真要辞官归乡,能在秋日餐桌存一份雅趣,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

暮色渐浓时煮了碗莼菜汤,虽不及张翰记忆中的鲜美,但看窗外飘落的梧桐叶映着晚霞,倒也品出了几分"秋风起兮木叶飞"的意境。舌尖上的乡愁,从来都是最生动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