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朋友在哪里看呢
一则关于寻找与温暖的日记
今天放学回家时,突然想起妈妈上周提到她的老朋友张阿姨要来城里看病,说好要带她去看中医馆。可当我问起"妈妈的朋友在哪里看呢",她却笑着揉揉我的头发:"你这孩子倒比我还上心。"
傍晚六点半,厨房飘来玉米排骨汤的香气。妈妈围着碎花围裙在灶台前忙碌,我凑过去帮她剥蒜瓣。"张阿姨的腿疼是老毛病了,这次特意挂的省中医院专家号。"妈妈突然说起这事,手上的锅铲在砂锅里轻轻搅动,"明天九点记得提醒我带保温桶。"
记忆里的紫云英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张阿姨来家里住过半个月。她总用草茎给我编蛐蛐笼,还会讲妈妈年轻时的糗事——比如她们插队时偷摘公社的紫云英,被看田的老伯追得摔进灌溉渠。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大人们也曾是鲜活明亮的少年。
现在望着妈妈眼角细纹里晃动的灯光,突然明白"妈妈的朋友在哪里看呢"这个问题,其实藏着更深的牵挂。那些见证过彼此青春的人,就像岁月长河里的航标,让我们在湍急的生活中还能找到来时的坐标。
中医馆的等待
次日清晨,我们在弥漫着艾草味的走廊里等待叫号。张阿姨的银发梳得整整齐齐,却藏不住发颤的手指。妈妈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我注意到诊室墙上的经络图上,足三里穴位被红笔圈了出来——正是治疗腿疾的关键。
候诊时听她们聊起往事:知青点的煤油灯、返城时弄丢的樟木箱、二十年前那场大雪...这些记忆碎片在消毒水气味中闪着微光。当护士喊到"37号"时,我突然理解了:所谓"看朋友",看的何止是病痛,更是那些需要共同守护的时光。
回程的公交车上,张阿姨靠着妈妈肩膀睡着了。阳光透过车窗,在她俩交叠的衣褶上洒下暖金色的波纹。我悄悄拍下这画面,心想下次再问"妈妈的朋友在哪里看呢",一定要带上自己熬的梨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