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记录我的记者初体验
前言
今天是我作为校园小记者的第一次正式《采访》,对象是刚刚获得市科技创新奖的李教授。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采访》不仅是提问与回答的简单互动,更是一场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准备阶段
提前三天我就开始准备《采访》材料:查阅了李教授发表的12篇论文,整理出20个技术相关问题,还特意向学长请教了《采访》礼仪。笔记本、录音笔、备用电池...每样物品检查了三遍,生怕遗漏什么。
关键准备清单:
- 《采访》大纲(含5个核心问题)
- 专业术语对照表
- 应急提问预案
现场实录
当真正面对李教授时,原定的《采访》节奏完全被打乱。他笑着指出我第三个问题中的概念错误,却用这个意外展开了长达半小时的精彩讲解。原计划40分钟的《采访》最终持续了98分钟,录音文件显示我们聊了3.2万字内容。
最意外的收获
在《采访》尾声,李教授突然反问:"你知道为什么我愿意超时这么久吗?"原来是我的第二个问题触动了他当年选择科研的初心。这个突如其来的反转,让这次《采访》有了超出预期的深度。
后期整理
回放录音时发现,有效素材足够写三篇报道。最终完成的《采访》稿被校报评为季度最佳,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真正的《采访》不是索取答案,而是创造思想的对话空间。
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采访》的认知——它应该像考古发掘,用问题之铲小心拂去表象的尘土,让被访者思想的珍宝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