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 晴
今天重读鲁迅先生的《故乡》,400字的短篇却让我辗转反侧。窗外梧桐叶落,恍惚间仿佛看到闰土站在月光下的瓜田里,那柄钢叉闪着冷光。
一、记忆中的故乡
读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时,突然想起外婆家门前的老槐树。十年前拆迁时,树根被水泥生生浇铸的场景,与文中"我"回乡时见到的那堵高墙何其相似。我们都在失去最初的故乡,只不过鲁迅先生笔下是精神的荒芜,而我们面对的是钢筋森林的吞噬。
二、400字里的时代回响
这短短400字像面镜子:闰土从"紫色的圆脸"变成"灰黄的脸",恰如我初中同学群里的照片对比。当年在小河摸鱼的王磊,如今在深圳送外卖,朋友圈永远定格在凌晨三点的写字楼灯光。鲁迅写"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而我们这代人正在用996的脚步踩出新的迷途。
深夜合上书页,发现书签是去年回乡的高铁票。突然明白这400字最痛处不在离别,而在重逢时那个"隔膜"——当故乡的炊烟变成楼盘广告,当乡音被普通话稀释,我们是否都成了自己故乡的陌生人?
三、纸短情长
400字装不下整个乡愁,但足够刺破现代人的精神茧房。我在日记本上画下记忆中的村口石桥,却怎么都描不出桥下流水的声音。或许正如先生所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当我们开始怀念变成文字,新的故乡就在字里行间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