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文400字:粽香四溢的端午记忆
农历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时。清晨,我在艾叶和糯米的清香中醒来,这是属于端午节的独特气息,也是我最熟悉的童年味道。
准备粽叶的清晨
天刚蒙蒙亮,奶奶已经坐在院子里忙碌着。她将浸泡了一夜的粽叶从水中捞起,一片片翠绿的叶子在晨光中泛着水光。我蹲在她身边,看她用粗糙却灵巧的手掌抚平叶片的褶皱。"这粽叶啊,要选宽大柔软的,包出来的粽子才不容易破。"奶奶一边说,一边教我辨认叶子的好坏。灶台上,糯米、红枣、花生都已经准备就绪,那盆拌着酱油的肉块更是让我垂涎欲滴。
包粽子的学问
妈妈和姑姑也加入进来,她们的手像变魔术一样,将两片粽叶交错叠放,卷成圆锥形,填入米和馅料,再用细绳捆扎得结结实实。我试着学她们的样子,却总是包得歪歪扭扭,米粒从缝隙中漏出来。奶奶笑着接过我手中的半成品:"慢慢来,包粽子要的是耐心。"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折叠叶尖,如何捆扎才能让粽子在煮的时候不会散开。当第一个成功的粽子在我手中诞生时,那种成就感胜过任何考试满分。
煮粽子的等待
包好的粽子被一个个码进大锅里,加水没过所有粽子,灶膛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奶奶说,煮粽子要用文火慢炖,让米粒充分吸收叶子的清香。等待的过程格外漫长,整个厨房弥漫着越来越浓郁的香气,我时不时就要跑去掀开锅盖查看,每次都被妈妈拦回来:"要煮够三个时辰才行呢!"
端午的餐桌记忆
中午时分,粽子终于出锅了。解开棉绳,剥开已经变成深绿色的粽叶,晶莹的糯米裹着馅料呈现在眼前。我最爱的是奶奶特制的咸肉粽,肥瘦相间的猪肉已经融化在米粒中,每一口都是满嘴留香。餐桌上有艾草煮的鸡蛋,还有雄黄酒——虽然我只被允许用筷子蘸一点尝尝。爷爷讲述着屈原的故事,虽然听过很多遍,但配上美味的粽子,好像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今,超市里随时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但我们家依然保持着亲手包粽子的传统。奶奶说,这不仅仅是为了吃,更是为了让家的味道代代相传。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这门手艺,更理解了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那是对先人的纪念,对家庭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粽叶的清香会随着岁月淡去,但这份融入血脉的文化记忆,将会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