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日记300字收花生:田垄间的汗水与欢笑
金秋十月,阳光褪去了夏日的灼热,变得温和而明亮。学校组织我们前往郊区的农学实践基地,开展了一次以“收获”为主题的劳动体验——收花生。这次经历,远非三百字日记所能尽述,它带给我的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关于土地、劳作与生命的实践课。
一、 抵达田垄,初识“地下宝藏”
清晨,我们乘坐大巴车,带着几分新奇与期待,抵达了广阔的农田。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绿中泛黄的矮株植物,它们紧密地匍匐在土地上,其貌不扬。农技辅导员李伯伯早已在地头等候,他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笑容却无比淳朴。他拿起一株花生苗,向我们讲解:“同学们别看上面只是叶子,真正的宝贝都藏在土里呢!花生又叫‘落花生’,花开落后,子房柄会钻入土里生长结果,所以收获它们,得像寻宝一样。”
他示范了如何操作:一只手紧紧握住花生秧的根部,另一只手用小巧的铁耙松一下周围的土,然后均匀用力,向上拔起。一瞬间,一嘟噜一嘟噜、沾着新鲜泥土的花生果實破土而出,像一串串风铃,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喜人。泥土的芬芳混着花生淡淡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
二、 躬身实践,方知“粒粒皆辛苦”
听完讲解,我们迫不及待地分组行动起来。我学着李伯伯的样子,抓住一株花生秧,猛地一拔——结果只拔断了秧苗,大部分花生都留在了土里。我这才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动作,也需要技巧和经验。李伯伯笑着走过来,指导我:“不能光用蛮力,要先松土,感受它的根系的走向。”
我蹲下身,改用小耙子先小心翼翼地刨开根部的泥土,看到了深埋的荚果后再稳稳握住,缓缓拔出。成功了!看着手中沉甸甸的、沾满泥土的果实,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重复着弯腰、松土、拔起的动作,不一会儿,腰就开始发酸,汗水也顺着额头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 truly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切含义。每一颗果实,都凝聚着播种的期盼、管理的辛劳和收获的汗水。
三、 协作收获,感悟劳动的真谛
劳动中,单调很快被协作的快乐所取代。有的同学负责拔,有的同学负责将花生从秧上摘下来,还有的负责搬运。大家边干活边聊天,互相比赛谁拔出的花生最大、果实最饱满。欢声笑语在田垄间回荡,与鸟鸣虫唱交织成一首动人的秋收交响曲。
休息间隙,我们坐在田埂上,李伯伯给我们煮了刚收获的新鲜花生。简单的盐水煮制,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味,软糯香甜,是市场上买不到的鲜甜。这大概就是劳动最直接、最甜蜜的回报。
四、 满载而归,收获远不止于花生
夕阳西下,我们每个人都“灰头土脸”,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但看着一袋袋饱满的花生,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回程的路上,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却无比充实。
这短短一天的劳动,让我深刻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它不仅仅是一次收花生的农事体验,更是一次对生命的敬畏教育。它让我触摸到了土地的脉搏,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的伟大与快乐,懂得了珍惜与感恩。这篇日记,虽限定三百字,但这份珍贵的记忆与感悟,将远远超越字数的限制,长久地留存在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