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的春节日记300字:记忆中的年味
一、清晨的爆竹声
正月初一的朔州,天刚蒙蒙亮就被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唤醒。推开贴着崭新窗花的木窗,冷冽的空气里弥漫着硫磺味,街坊邻居们正互相拜年。父亲在院门口点燃五百响的"大地红",炸裂的红色纸屑像花瓣般铺满青石板路。
童年记忆
记得小时候总把未燃的哑炮捡回来,掰开倒出火药在石板上画圈,用香头一点就迸出金色火花。祖母会端着糖瓜和炸油糕追出来,呵斥着"小心崩着手"。
二、午间的团圆宴
晌午时分,八仙桌上已摆满朔州特色年菜:金黄油亮的过油肉、层层叠叠的什锦火锅、用胡麻油炸的糖麻叶。三叔从地窖取出珍藏的老汾酒,大人们推杯换盏间,话题从庄稼收成聊到城里打工的见闻。
- 姑父带来的内蒙古风干羊肉
- 母亲连夜蒸的枣山馍
- 二婶特制的酸菜粉条
三、夜幕下的社火
傍晚的朔州老城张灯结彩,舞龙队伍踩着鼓点穿梭在明清街。领头的汉子举着龙珠左右翻飞,龙身随着唢呐声上下腾挪,围观人群里不时爆出喝彩。转角处的小贩支着铁锅现炸黄米面油糕,甜香混着煤炉的热气扑面而来。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远处戏台上传来晋剧《打金枝》的唱段,鎏金屋檐下挂着成排的红灯笼,将雪花映成绯色的星芒。
深夜守岁时,炭火盆里烤着的土豆滋滋作响。我在泛黄的日记本上写下:"这是我在朔州度过的第十八个春节,三百字记不下万分之一的热闹,但足够温暖整个寒冬。"窗外的雪又悄悄覆盖了春联上的金粉,而炉火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