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要来了日记300字
窗外,天空是一幅渐变的灰蓝色油画,云层低垂得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台风预警,语气急促而严肃。我坐在书桌前,摊开日记本,试图用文字捕捉这份风暴来临前的特殊氛围。
一、焦灼的准备工作
母亲从清晨便开始忙碌,阳台上晾晒的衣物早已收回,花盆被逐一搬进室内。她仔细清点着储物柜里的物资:蜡烛、手电筒、矿泉水、方便面……每清点一样,眉头便舒展一分。父亲则忙着检查门窗,用宽胶带在玻璃上贴出米字形图案。“这样能防止玻璃碎裂时飞溅。”他解释道,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邻居们上下楼梯的脚步声比平日急促许多,楼道里回荡着关于台风路径的讨论片段——“听说这次是正面袭击”“超市的蔬菜都被抢购一空了”。
二、自然界的变化
下午四点,天色已然如同傍晚。风开始显露出狰狞的预兆,不再是平日温柔的拂动,而是带着哨音的高速气流。楼下的榕树疯狂摇摆,枝叶如同疯子的乱发。蚂蚁排着长队向墙缝迁徙,鸟儿不见踪影。最奇特的是气压的变化,胸口仿佛被无形的手掌压住,呼吸都需要刻意加深。远处海平面的方向,乌云翻滚如浓烟,偶尔透出诡异的青白色光芒——那是风暴眼在积蓄能量。
三、人心的涟漪
手机不断弹出应急管理局的提醒短信,班级群里老师再三确认所有学生都已安全到家。表哥从沿海县城发来视频,画面里巨浪拍打着防波堤,溅起的水花高达十几米。朋友圈被各种台风动态刷屏,有人调侃“放假通知”,有人分享防灾知识,还有外地朋友关切地询问情况。这种时刻,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格外清晰,仿佛灾难的威胁反而织就了无形的安全网。
四、等待中的思考
我关上窗户,室内顿时安静许多,但玻璃的震动通过指尖传来。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说的:台风本质上是地球的能量调节系统。此刻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窗外的呼啸。人类建造了摩天大楼和防洪堤,却依然要为自然力的展演让路。冰箱里备好了三天的食物,充电宝显示满格,蜡烛立在茶几上——现代文明与原始生存在此刻达成奇妙的和解。
晚上八点,雨点开始砸在窗上,不是淅沥沥的细雨,而是如同豆粒般有力的撞击声。风力计APP显示实时风速已达每秒18米。我写完日记最后一行,台灯突然闪烁了两下。黑暗降临的瞬间,我划亮火柴点燃蜡烛,跳动的火苗在墙上投出巨大的影子。这场等待终于结束,风暴正式登台。而这段记录,将成为明天风雨过后的第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