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日记300字:雨夜修车人
十月十七日 星期三 雨
晚自习下课已是九点半,秋雨淅沥,寒风裹着雨丝钻进衣领。校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车辆,我撑着伞走向公交站,却发现自行车链子断成两截瘫在雨水中——这辆老旧的凤凰牌自行车是母亲上学时的坐骑,链条早已锈迹斑斑。
巷口的灯光
推着车拐进回家必经的深巷时,意外发现巷底还亮着昏黄的灯。张师傅的修车铺竟还开着,塑料棚顶积着雨水,坠成一个个小水洼。他正就着台灯修补车胎,老花镜滑到鼻尖,胶木收音机里飘着咿呀的沪剧唱腔。
“小姑娘,车坏了?”他起身时帆布围裙沾着油污,双手却意外干净,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得知我身无分文,他笑着摆摆手:“学生仔急什么,明天送钱来就好。”说着便蹲下身检查链条,工具箱里锤子、扳手、螺丝刀依次排开,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器械。
温暖记忆
雨点敲打棚顶的声响中,他忽然哼起沪剧《罗汉钱》选段。灯光将他花白的头发染成暖金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拆接链节,金属碰撞声竟与戏曲节奏莫名契合。我注意到墙上的相框:年轻的他穿着工装站在自行车厂门前,身后是“1980年度生产标兵”的锦旗。
修好车已是十点一刻,他坚持不肯多收夜间加急费。我推车走入雨幕时回头,见他正将我的修车费仔细夹进泛黄的记账本,封皮上印着“上海永久自行车厂1982年先进工作者”——那本子的年纪竟比父亲还大。
雨夜里的这盏灯,照见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一个时代温柔的余晖。那些即将消失的手艺人,正在用最后的光热点亮无数这样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