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小虾的日记300字
夏日溪边的童趣时光
翻开泛黄的日记本,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迹映入眼帘:“今天和哥哥去小溪捉小虾”。这短短十个字,瞬间将我拽回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记忆中,外婆家后山的溪水总是清冽见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晃动的金光。我们赤着脚踩在冰凉溪水里,泥沙从趾缝间柔软地溢出,每走一步都惊起几只透明的小虾。
捕捉的技艺
哥哥教我要屏住呼吸,双手缓缓围成弧形慢慢靠近。小虾们总是机警地弓身弹跳,在水草间划出细密的银线。我们改用纱布做成简易网兜,放进掰碎的馒头屑作为诱饵。不过半小时,玻璃罐里就聚集了数十只透明的小生物,有的抱着碎屑啃食,有的沿着罐壁不停攀爬。
母亲常说这些小虾养不活,我们却总固执地换水添食。第三天果然看见它们静静躺在罐底,这才哭着捧去溪边放生。如今想来,那不仅是关于捕捉的游戏,更是生命教育的初始课堂——我们学会了欢喜拥有,也学会了坦然告别。
溪流深处的记忆
那片溪流如今已被改建为湿地公园,铺了木栈道,立了科普牌。偶尔带孩子去参观,会指着说明牌上的“中华锯齿新米虾”告诉他们,这是爸爸小时候最熟悉的玩伴。孩子们睁大眼睛难以想象,眼前这个需要保护的小生物,曾是随手可得的童年玩具。
日记最后一页贴着当年晒干的水草标本,旁边用工整的铅笔字写着:“小虾回家了,我也回家了。”那个300字的日记早已超脱文字本身,成为通往过去的密钥。每当生活令人喘不过气时,总会想起那个站在溪水里的孩子——他教会我有些快乐无需代价,只需俯身靠近一溪清泉,就能打捞起整个夏天的清凉。
时光带走了很多事物,却带不走溪水流过脚踝的触感。那些小虾仍在记忆的水域里鲜活地蹦跳,每次回首都能看见:一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凝视水面,他的倒影在涟漪中晃动,仿佛永远定格在最初的美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