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的日记300字:岁末寒灯下的絮语
一、寒夜灯影
腊月二十八,暮色如墨。窗外的风呜咽着穿过巷弄,卷起几片枯叶砸在玻璃上,又簌簌滑落。书桌上的台灯洒下一圈鹅黄,映着摊开的日记本扉页——这是父亲临终前送的牛皮封笔记本,如今已写到末页。
墨水瓶沿结着薄霜,钢笔尖划过纸面时带起细碎的沙沙声,像极了童年时祖母用竹帚扫雪的声音。忽然停笔,因听见隔壁传来模糊的电视广告声:"年夜饭套餐预订最后一天..."这才惊觉明日即是除夕。
二、旧忆浮沉
翻看去年今日的日记,字迹被一滴水渍晕开,记录着母亲在灶台前熬制腊八粥的情景:"蒸汽模糊了窗花,红枣在陶锅里咕嘟翻滚,她鬓角的白霜比糯米更刺眼..."而今母亲独居老家,坚持要等我们归去才肯贴春联。
电话铃突然响起。表姐在视频里举着刚蒸好的年糕:"给你留了最大的一块,记得你最爱吃脆底儿的。"镜头扫过灶神像,红烛已换新,香炉里积着昨日的灰。
三、时空交错
微信家族群弹出老照片:三岁的我穿着虎头鞋,正伸手抓祖父写的福字。姑妈留言:"今年也该让小家伙练字了。"可女儿正在房间剪辑短视频,她说的"守岁"是守着手机抢红包。
冰箱发出制冷的嗡鸣,像极儿时守岁困极时听见的诵经声。那时祖宅梁上悬着煤油灯,祖父将桃木符挂上门楣,檀香与糯米香缠绕整夜。而今智能门锁提示电量不足,液晶屏闪烁的绿光映在空荡的玄关。
四、墨尽新页
日记本终于写满第三百字。合册时发现封底夹着去年除夕的桃枝,枯叶脆得一碰即碎。忽然明白为何父亲总说"岁末记事如点灯",那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给流逝的时光系上红绳。
推开窗撒些小米喂夜雀,冷风裹着远方爆竹的硫磺味涌来。退回桌前另取新纸,郑重写下开头:"明日扫尘,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