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观后感:扎根泥土的信仰之光》
一部电影带来的心灵震撼
今天看完《第一书记》,眼眶始终湿润着。影片中那位放弃城市优越生活、扎根贫困山村的第一书记,用生命诠释了"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他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的画面,让我想起去年暑期跟随学校社会实践队走访过的那些偏远村落——那里也有无数这样的身影,在默默燃烧自己。
泥土里长出的希望
最触动我的是电影里"扶贫先扶志"的细节。当第一书记带着村民在暴雨中抢修被冲垮的堤坝时,他喊出的那句"咱们的命不比别人贱"像惊雷般炸响。这让我想到现实中黄文秀书记留下的日记:"只有把心扎进泥土,才能听懂大地的心跳。"电影用特写镜头展现的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与村民渐渐挺直的脊梁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精神脱贫比物质脱贫更令人动容。
基层干部的奉献图谱
影片中三个细节构成奉献精神的立体画像:深夜油灯下研究扶贫政策的剪影,为劝返辍学女孩磨破的鞋底,还有最后倒在扶贫台账前的那个长镜头。这些画面与新闻报道中那些因公殉职的扶贫干部事迹重叠在一起。据统计,全国有1800多名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用生命丈量了共产党员的初心。
青春的选择题
作为大学生,电影让我重新思考"青春该安放在哪里"。片中第一书记说:"城里少个白领没什么,村里多个带头人就能改变几百人的命运。"这句话在我脑海里反复回响。去年学校"西部计划"宣讲会上,那位在新疆支教五年的学长说过同样的话。或许我们不必都成为英雄,但至少可以学习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相连的担当。
影片结尾,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海中,孩子们朗读感谢信的画外音让我彻底破防。这让我想起作家迟子建的话:"最深的感动,往往来自最朴素的坚守。"第一书记们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终将长出希望的春天。
合上笔记本时,窗外的玉兰树正抽出新芽。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远超出艺术层面,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代人应有的精神海拔。明天我要把观影感受分享给青协的同学们,或许我们能策划一次乡村助教活动,让这份感动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