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创文明城日记300:城市变迁的温暖印记

创文明城日记300:城市变迁的温暖印记

初春的播种

清晨六点半,闹钟还未响起,窗外已有扫帚摩擦地面的沙沙声。推开窗,凉风裹挟着玉兰花的清香扑面而来。身穿橙色工装的环卫工人正俯身清理绿化带里的落叶,他的动作很轻,生怕惊扰了枝头啁啾的麻雀。这是创文明城日记300记录的第一百二十七天,也是老张在这个岗位上的第十个春天。

走到社区公告栏前,新贴的《市民文明公约》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几位晨练归来的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阅读,不时点头交谈。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小琪正踮着脚更换便民信息栏的海报,看见我时扬起沾着墨渍的手:“王老师,今天青少年宫有垃圾分类讲座,记得带孩子们来呀!”

盛夏的生长

七月流火,改造后的街心花园迎来第一批纳凉的居民。曾经堆满建筑垃圾的角落,如今立着绘有山水画的垃圾分类亭;斑驳的围墙被改造成攀满蔷薇的景观墙,墙下增设了无障碍通道的斜坡。坐在树荫下乘凉的李奶奶摇着蒲扇说:“以前孙子嫌小区旧不愿回来,现在天天带着同学来拍蔷薇花。”

最让人惊喜的是西街农贸市场的蜕变。曾经污水横流的水产区铺上了防滑地砖,每个摊位都悬挂着电子溯源二维码。经营水产二十年的赵老板边擦拭柜台边说:“改造后生意反而好了,谁不喜欢清爽整洁的环境呢?”他的不锈钢水箱里,鲜活的鱼群搅动出一朵朵水花,在阳光下像跳动的碎银。

金秋的收获

秋风送爽时,文明城市创建迎来首次测评。社区组织的中秋晚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市民带来了家乡的传统节目。巴基斯坦籍医生阿里用琵琶弹奏《明月几时有》时,他的中国妻子正手把手教外国邻居包月饼。 multicultural的馅料在月光下散发着同样的甜香,正如创文明城日记300第两百五十六页写的那样:“文明是座桥,让不同语言的笑声在此相遇。”

深秋巡查时发现,曾经贴满小广告的电线杆穿上了“新衣”——孩子们用环保颜料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图。电线杆顶端新安装了鸟巢式路灯,既保护了迁徙的鸟类,又让夜归人的路更加明亮。环卫工老张骄傲地指着路灯说:“这设计采纳了我提的意见哩!”

暖冬的延续

初雪飘落时,老城区的改造工程已近尾声。但文明创建的脚步从未停歇:社区APP上线了“随手拍”功能,居民发现不文明现象可即时上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银发讲师团正开展数字化培训,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当创文明城日记300写满最后一页,窗外的城市已悄然蜕变。但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无数个明天里,每个普通人依然愿意弯腰捡起一片纸屑的坚持,是志愿者被寒风吹红的脸上不变的笑容,是深夜回家时为我们亮着的那盏灯。这本日记的结束,正是文明新篇章的开始——因为这座城市的温度,始终由生活其间的人们亲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