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做年糕日记300个字:糯米香里的团圆记忆

做年糕日记300个字:糯米香里的团圆记忆

腊月廿三·小年

清晨六点,外婆的脚步声在厨房窸窣作响。我揉着惺忪睡眼推开厨房门,只见三大盆糯米早已浸泡得珠圆玉润,水缸边倚着那根祖传的枣木蒸杵,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特有的焦香——一年一度的做年糕日开始了。

第一幕:灶火升起

舅舅在土灶前添着硬木柴,火舌舔着直径一米的大蒸桶。外婆将沥干的糯米倒入甑中,蒸汽腾涌而上,渐渐染上糯米的乳白色。母亲系着蓝布围裙,用竹筷在米粒间扎出气孔,让蒸汽穿透每粒米的芯子。“要蒸到糯米透亮,咬开不见白芯才行。”她额头沁着汗珠说道。

第二幕:石臼捶打

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时,整个院子都笼罩在滚烫的米香中。父亲和舅舅各执一根木杵,此起彼伏地捶打糯米饭。“嘿——嚯!”的号子声里,米粒渐渐交融成光滑的糕团。我在他们换间隙偷偷揪下一小块,烫得在两手间倒腾,蘸上红糖塞进嘴里——那是童年最幸福的偷嘴。

第三幕:巧手成糕

外婆带领女眷们将烫手的糕团搓成长条,印上福禄寿喜的木模花纹。嫂嫂手法灵巧地捏出鲤鱼、元宝造型,我用红豆给年糕点眼睛,却总把鲤鱼点成了斗鸡眼。小妹嚷嚷着要捏小兔子,结果揉出个四不像,惹得满堂欢笑。

午后记事

日头偏西时,竹匾上已摆满白玉般的年糕。外婆将第一笼成品供在灶神像前,嘴里念念有词地祈福。我数了数日记本上的字迹,刚满二百七十字,却装不下此刻盈满胸腔的温暖。原来做年糕从来不只是食物制作,而是家族记忆的熔铸仪式——在捶打中揉进牵挂,在蒸汽里蒸腾思念,最后印刻成代代相传的情感图腾。

暮色四合时,年糕已晾得微硬。母亲煎了金黄的年糕片,红糖浆拉出透亮的丝。咬破酥脆的外皮,内里软糯拉丝,米香混着甜香在舌尖绽放。我望着窗外渐亮的星子,在日记末尾补上最后一句:“三百字写不尽糯米香,千万言诉不完团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