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假山日记300字:一方石韵,半日闲情
假山前的晨思
清晨微雨,我执笔立于庭前假山旁。这座太湖石堆叠的景致,是父亲去年从苏州运回的。石面青苔斑驳,缝隙间探出几丛蕨草,雨滴顺着石棱滑落,在下方的小池里激起细碎涟漪。
石之脉络
数着假山层叠的皱褶,忽然想起《园冶》里"瘦、皱、漏、透"四字诀。最顶端的石峰有个铜钱大小的孔洞,阳光穿过时会在白墙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我用尺子量了量主石高度——正好三尺七寸,像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午后的观察
蚂蚁队伍沿着假山基部蜿蜒而上,在石缝处分作三股。我用放大镜观察那些被雨水冲刷出的石英晶体,意外发现某块青石侧面留着古代匠人的凿痕,深浅不一的刻痕组成模糊的"癸卯"字样。
石与时间的对话
这三百字的日记竟写了半个时辰。假山静默如哲人,那些被苔藓覆盖的棱角,是否还记得千百年前在太湖底的模样?石头的记忆以地质纪年计算,而我的文字不过浮光掠影。最后记下:西侧第三块层石有新裂痕,明日需用石膏加固。
合上笔记本时,发现池中锦鲤正啄食假山倒影,墨迹未干的纸页上,已落了七八点雨痕。